(一)超越「私」與「小」
當我讀到證嚴法師這幾句話時,有了極大的啟悟:
「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
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
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心中煩惱,埋怨,憂愁放下了,
長情大愛,遍滿虛空,永無止盡。」
我常常思慮要把台灣這個「貪婪之島」提升成「奉獻之島」。答案也許正在:長情與大愛的鼓吹及實踐。九月上旬李登輝總統接受日本《文藝春秋》專訪時,除了聲明「不再連任」之外,對台灣新領導人的期許目蛋.奉公無私,見解深遠;繼續推動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真心愛台灣」。
「長情與大愛」以及「真心愛台灣一是相互呼應的。長情是超越私情,大愛是超越小愛。唯其超越「私」與「小」,才能又「久」又「大」。
(二)四類「小愛」
長情與大愛是把自己的感情與愛心化成行動,推廣到識與不識的人、時、地--特別重視弱勢團體與生態保育。它跨越宗親、社區、省籍、年齡、性別、膚色、宗教、國家及民族。
長情與大愛之所以值得推廣,是因為它可以彌補社會上貧富差距的缺陷,可以激發大家履行社會責任,可以鼓舞大家變成四海一家的地球村民。
當前的社會,到處充滿了私心的小愛,小愛是把愛施捨於自己的周圍,而且常常陷入寵愛與溺愛。譬如對自己以及家人可以揮金如土,對任何公益活動則一毛不拔。
另一類的小愛只顧到自己機構、公司、組織的好處,甚至犧牲了第三者的權益。
如以醫療病患為例,站在創辦醫院的立場,小愛是指只想到醫院的盈虧;大愛則要使病患得到細心的照顧。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教授近年來一再著文呼籲:如果台灣的醫院只注重經營效益而忽視服務品質、
這不僅是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更是病人的不幸。
第三類的小愛是順我者昌,把愛局限於聽話的人。以領導人物的權威為例,誰敢與領導者意見相左,誰就得不到「關愛的眼神-。
還有另一類的小愛完全是先天決定的. 把愛的圈子畫在同姓、同校、同方言、同地區、同宗教之內。這就造成「圈內人」什麼都好商量,圈外人則什麼都不易溝通。
高的關稅與量的限制,是國與國之間貿易的障礙;大愛的缺乏與私心的作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最大障礙。
大愛就是撤除這些有形與無形的藩籬,化私為公,化小愛為大愛。對陌生人,可以化冷漠為關懷;對國際爭端,可以化戰爭為和平。
(三)三個層次觀察大愛
在現實生活中,大愛還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觀察。
(1)市場經濟下的大愛:當台灣的消費者可以買到價廉物美的美國貨時,不是美國的商人偏愛台灣同胞,而是為了他們自身的營利,不得不把商品的價格壓低、品質提高。這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所做的最美妙的安排--商人為了追求自己利潤的小愛(私利),不得不透過價廉物美的大愛來完成。
這是可取的大愛實例:看來利己,事實上利人。
(2)討好選民下的大愛:台灣的選舉也和一些民主國家一樣,競選者都會提出動聽、但不負責任的政見。決策的錯誤,有時就在大愛下產生。這種讓人民白吃午餐的大愛,實質上是為了自己當選的私利(小愛)。這種政客是藉大愛之名、博取小愛之實,選民不可不察。
這是不可取的大愛實例,看來利人,實則害人;看來利他,實在利己。
(3)人性光輝下的大愛:在貧窮時代,「衣食足,知廉恥」;在小康社會,「衣食足、推大愛」。小康的台灣,就好像比我們更富裕的歐美社會仍有需要大愛照顧之處;從弱勢團體的關懷、自然生態的保護到藝文活動的普及,以及社區意識的提升等。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是大愛參與者最好的自我要求。有錢的人、出力的人,把財富及時間從寵愛及溺愛的範圍擴及到大愛--這就是為什麼王建宣先生近年來不斷地說:「有愛行遍天下,無愛寸步難行」這是最可取的大愛,利己也利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從自己做起。
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健康的情與愛。情不再局限於兒女私情,而擴大為生生不息的長情:愛不再局限於男女私情、而提升為悲天憫人的大愛。也許我們也可以寫成:「路遙知長情,日久見大愛。」
心中有長情,就可以拋棄貪婪:心中有大愛,就可以參與奉獻。這不也是星雲大師倡導的「有情有義的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