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4 月,美國德州的天很藍,氣溫20 度,正是宜人時節。
張翔寧走進工廠,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這裡是台塑集團美國子公司Inteplast Group 德州廠區,主要業務是製造塑膠袋等產品,張翔寧今天的任務是操作機台、測試不同成分塑膠袋的衝擊強度,再將紀錄回報工程師。
她是明志科大化工系的學生,和系上每位同學一樣,到了三年級,都必須離開教室、前往各企業工作一年。在這一年間,張翔寧就等同公司正式員工,領得到薪水,享有勞、健保,也有自己的工作崗位必須負責,不是只能觀摩寫筆記的實習生。
明志科大是由已故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所成立,1963年建校之初,就以「勤儉樸實」為校訓,經營之神從建校之初就規定全體住校(現為一、二年級)和實施工讀制度。其中,化工科系每年約有100 位學生在相關企業或其他公司工讀;這間學校要培育的,正是隨時可以在業界實戰的專業人才。
不由你玩4 年,1/4 時間在業界工作
不少人對大學的印象是「任你玩4 年」,不過在明志科大,這4 年是接軌職場的前哨站,不僅馬虎不得,更要提前做好萬全準備。
大學生涯有1/4 時間在業界工作,同學們的課堂時數卻不少於其他學校。為了讓所學足以面對實務,「生化第一哩課程」從正式踏入校園前就已開始,在新生訓練營中,透過活動和課程先熟悉校園與基礎化工概念;此外升上大三以後,同學也不再有「暑假」,得在實際進入各單位工讀前補足理論與相關知識。
事實上,為了面對課業及實務訓練,這裡的學生從日常生活上,便已開始培養嚴謹的紀律。
清晨6 點鐘,一年級學生已經從宿舍來到操場,開始做早操和跑步。男生要跑800 公尺、女生則是400 公尺,結束後稍作休息,8 點鐘準時開始第一堂課;傍晚5 點放學,用過晚餐回房梳洗、準備晚自習;晚間11點宿舍熄燈;12 點,斷網就寢。
乍聽彷彿軍隊般的生活,同學都能適應嗎?大四的劉姿?說,剛入學時自己也曾為了早起而叫苦連天,久而久之慢慢習慣後,到了大二改為每週一次早點名,反而不太適應,覺得好像少了運動的機會;化工所碩士生的陳怡文至今也仍住學校宿舍,即使已經沒有門禁或早起的規定,但也習慣了正常作息的規律。
不只學生,老師也是一樣。明志化工系系上8 位老師7 位都住校,透過導師制度在學業和生活上就近輔導學生;而即使只有大一、大二規定住校,每學期3000 元的住宿費和單純的生活環境,也使得目前仍有超過90% 的學生選擇在大三之後繼續住校。
這裡不少學生來自清寒家庭,沒有太多資源可以「任你玩4 年」;明志科大幫助學生的辦法不是供應給他們魚肉,而是直接帶著學生來到湖畔、遞上釣竿,握著他們的手拋出鮮嫩誘人的餌。
化工人才荒,技職學校卻苦無學生
走進綠能中心實驗室,化工系同學穿著白袍,雙手正忙著在氣體純化箱內封裝電池;校園另一頭,在生化中心實驗室,另一群身著白袍的同學,則在觀測動物細胞培養控制反應器,將相關數據記錄下來。為了因應產業需求,明志科大近年來將產學合作及研發重點放在新能源、環保、生化以及材料等4 方面,先後成立生化工程技術、綠能電池以及中草藥萃取與純化等校級研發中心,包括中油、台塑、長庚生技等都是參與產學合作的企業單位。
事實上,不僅能源與生技,化工就業範圍涵蓋塑膠、半導體、食品、能源、醫藥、生技等,幾乎365 行所需的原料生產與製造都與化工相關。業界人才供不應求,簡文鎮卻指出,近年高職端參加化工類登記分發的考生人數僅剩千人不到。一部分原因是技職院校純化工科系較少,目前只剩台科大與明志;另一原因,則來自學生們仍傾向進國立科大或一般大學,私立職校即使有心、有資源、有機會,也苦無機會全盤補足人才斷層。
「業界需求是什麼,我們研發中心會第一個察覺,」綠能中心主任楊純誠表示,透過產學合作,學生們跟著老師做研究,實驗主題都與業界第一手趨勢相關;同學根本沒有工作接軌的問題,只有肯不肯做、選擇怎麼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