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搭上技職區間車依需求再進修

屏東科技大學校長戴昌賢》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6-03-01

瀏覽數 3,850+

搭上技職區間車依需求再進修
 

技職教育與高等教育到底有何不同? 屏東科技大學校長戴昌賢打了一個比喻:一般高教有如搭上一班直達車,高中、大學、研究所,畢業找工作,路程很順暢。但技職教育是區間車,它在高職時可以停下來,找工作就業。過一陣子後,再回到技專院校去充電讀書,然後又回到業界工作;過幾年後,發現又不夠,可以再回到學校讀研究所,或邊工作邊讀書的進修專班,這就是技職教育的特色。

戴昌賢拿德國技職教育來比較,慕尼黑農業大學大多是25 歲左右的農民就讀,他們因務農一段時間需要學新技術,回學校上課,這才是技職教育真正功能。

當然,台灣技職教育發展至今有它的後遺症,專科不見了,大多轉型為四技院校,使得產業需要的基層實務型人才失衡。學生讀完大學,不馬上去就業,而再念研究所。產業也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會做肯做,技職生受業界青睞

他分析,產業人力架構可分3 等級:最基層實務部分就是產業最需要的人才,占80%,再往上端是創新管理人才,占18%,最上是研發人才,占2%。因此,不論是一般大學或技職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大部分以基層實務人才為主,並非畢業就是創新管理人才。可惜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生,大多認為自己是創新管理人才,跳過實務那階。但任何高階人才都是由基層做起,特別是研發,要清楚實務才不會做出與現實不符的技術及產品。戴昌賢認為,技職生畢業後應先從事基層工作,自覺所學不足時再到學校回流教育。得重返職場,就可能晉升到創新管理階層。舉例來說,過去,屏科大畢業學生前往台積電應徵常碰壁,但近年來出現轉機,台積電也接受屏科大畢業生,因為學生肯做、願意做,做得也不錯。這就是技職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特質:「會做、肯做、且做得不錯」。另一例子是屏科大學生考上陽明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該名學生受到教授讚許,因為學生有耐心負責任,每天按時餵食實驗室的老鼠,將牠們照顧到最好,這也說明技職生的特質。

戴昌賢呼籲,技職體系的學生不要妄自菲薄。其實,好好學,扎實的練習,出社會後,從實作中找回自信,發揮創意把工作做好做精,也是有用的人才。他鼓勵學生,找到你所愛的工作,動手去做到最好,就是專業的表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