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第一步,是選擇平台?刊登上架?還是廣告曝光?
都不是!找到好商品賣,才是一切根本。
好行銷即使是點石成金,如果連石頭都是用爛泥做成的黑心石,就算變成黃金,到了消費者手上也只會打回原形,化為一堆灰燼。
那什麼才是好商品?
品質無虞是基本中的基本,能準確打中市場與客群需求的,才能透過行銷加乘,讓商品在茫茫網海中脫穎而出。
你也許會想:何必那麼麻煩?我的品牌在台灣有100個商品,一次統統上架也沒多少費用,不如全部丟上線賣比較快?
上架商品不是問題,問題是在行銷成本與營運費用。即使你是資金雄厚的財團,100件商品統統要一次砸錢行銷營運,也不是聰明的做法。
跨境電商顧問公司TransBiz創辦人Anfernee說,一個商品要賣到海外,牽涉的步驟與關卡繁瑣,加上新品牌進入陌生市場,往往需要提供足夠的試用數量,品牌營運資金會是需要考量的重點。
以美妝商品進入美國為例,光是國際運費就要50美元起跳,若委託Amazon寄到消費者手中,運費加上手續費也要將近120元台幣,再乘以1000瓶,要推出一個新商品的最基本費用就要超過5萬元。
Anfernee的建議是,先挑出最有利的一個商品專注行銷,加入物流、金流等相關費用,擬定定價策略,再視營利情況逐漸擴展產品線,一步步來,才是穩紮穩打的做法。
那麼,第一個商品究竟要怎麼挑,才能降低風險,提高快速獲利的機會與可能?提供各位幾個產品策略規畫的方法:
1. 【關鍵字會說話】找到藍海與紅海的黃金交叉
藍海=關鍵字熱搜榜(可從中創造機會)
紅海=購物平台(已知市場競爭)
要做跨境生意,市場調查當然不能少。但是在電商世界,你不再需要大老遠飛去異鄉,蹲點觀察賣場人潮或來回掃街找熱賣商品——在網路上,關鍵字就是觀察消費者行為的最快方法。
無論是Google的搜尋排行榜或AdWords、Yahoo!奇摩的關鍵字廣告、或是網路各種神人整理出來的文字雲搜索榜,乃至近年來很紅的Social listening社群聆聽工具,都是可以挖掘的寶藏:大家對什麼感到好奇?
討論哪些東西?每一個搜尋背後,都有一個待解決的問題,只要發現對的問題,就能針對痛點,將對的商品或服務提供給對的人。
如果上述的關鍵字搜尋代表著商機,下一步,千萬別忽略了:購物平台更是精準的消費者搜尋引擎。
舉例而言,《MerchantWords》就是一個知名的Amazon關鍵字分析服務。
假設你發現某個關鍵字被大量搜尋、但沒有太多相關商品,就是可下手的機會;倒過來說,若發現想開發的商品已有太多競爭者,就可以考慮再往下尋找,專攻次高、或第三、第四高的關鍵字排行。
評估商機大小與競爭者強度,找到最適合自己產品的黃金交叉,再來決定開發商品的角度。
2. 【找到你的OTAKU】先找到對的人,才能開發對的商品
日文的「Otaku」指對某些事物瘋狂熱愛者,後被引申為「御宅族」之意;無論你認為這個詞是褒是貶,在網路世界,有時就是要找到屬於你產品的「Otaku」,才能賺到大生意。
仔細回想:在網路上有多少熱銷商品,看起來毫不起眼,卻是在某些社群討論中被傳開來,才造成話題,甚至讓品牌一炮而紅?
好比現在若說是針對女性、美妝,都已不算是「聚焦」;再往下細分,假設開發一款專為空姐設計的保濕產品,反而可能成為特色商品,先在空姐圈子造成迴響,就能影響更大的消費者族群。
回推在商品開發上,若專門針對自己熟悉的特定族群開始研究,反而能找到最能打到痛點的商品;與其在茫茫商品海中「撈」出熱賣商品,不如先想想你想把商品賣給誰,再從中開發商品需求。
3. 【別急著避開地雷】別人的毒藥,或許就是你的蜜糖
危機與轉機永遠在一線之隔,有時候被眾人罵翻的爛商品,把不好的缺點改正,或許就是人人滿意的熱銷貨。
多多觀察別人的商品:有時候在負評底下,消費者抱怨什麼?喇叭無法防水?那就開發一個可以在浴室用的防水喇叭。筆一寫就斷水?那就開發一支怎麼寫也不斷水的超順暢原子筆。雨傘容易不見?
那就開發一把裝有藍牙定位的雨傘吧!
機會就是缺口,若再搭上商品趨勢順風車、結合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所在,或許你精心打造挑選的商品,就有可能帶著品牌,一路輕盈飛翔,前往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