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什麼是「這群人」,不是「那群人」?

網路暴紅創作者

吳沛綺
user

吳沛綺

2015-12-28

瀏覽數 34,900+

為什麼是「這群人」,不是「那群人」?
 

「你為什麼要跟我分手!」

「妳渴嗎。」

「你回答我,為什麼要跟我分手!」

「妳餓嗎。」

咖啡廳裡,歇斯底里的「激動姊」在尖叫、找救兵、最後索性站在椅子上高歌,坐在對面的「淡定哥」不為所動,維持一貫「ˊ_>ˋ」的超淡定神情。

3年前,讓網路團體《這群人》一舉暴紅的短片《淡定的最高境界》,取材改編自PTT熱門文章:眼睛用膠帶貼成「八」字型的淡定哥,對上簡直歇斯底里的激動姊,2天內吸引50萬觀看人次。如果你也笑了,很有可能是因為...你就是隱藏版的「淡定哥」和「激動姊」?

日子天天過,我們偶爾也像淡定哥一樣,對周遭麻木無感、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遇到討人厭的事情,也可能成為激動姊,習慣劍拔弩張、白眼抱怨,卻忘了這些令人困擾的難題,其實沒什麼不能抽出心來,幽默一笑。現代人壓抑,《這群人》的好笑,並非美式脫口秀的妙語連珠、也不是冷面笑匠的英式幽默,而是道道地地台灣製造的「生活哈哈鏡」,把苦悶生活映照的細緻人性統統「照」出來,放大那些平時被我們巧妙藏好的白眼或瘋狂。

2008年成立,由7個死黨把日常瑣事拍成喜劇,從校園到職場、電影院到咖啡廳,業餘拍到專業,在YouTube上累積超過1億3千多萬觀看數、88萬人訂閱,Facebook也有85萬粉絲關注。

前陣子,他們在馬來西亞拿下WebTVAsia台灣最佳互聯網視頻大獎;上個月YouTube公布台灣年度熱門影片排行,在創作者前10名中,《這群人》更一口氣占據3個名次,囊括冠亞及第8。

全力以赴,才能哈哈大笑

好笑不等於開玩笑,《這群人》最不好笑的時候,正是工作的時候。

沿著灰灰的水泥牆爬上4樓,出租倉庫樓上的拍片現場,燈光刺眼,道具、攝影、收音、妝髮, 10來個工作人員加上演員,臉上沒有嬉鬧。拍攝到一半,瑞室從攝影機旁走向前,和這場戲的演員基榮和茵聲討論劇情:「這個地方,應該是你們要...」

一般人以為網路紅人拍片陽春、信手拈來,隨便演都紅,《這群人》拍一支短片,成本卻至少幾10萬起跳。即使不比主流媒體大手筆,他們對表演的態度仍反映在細節上:面對鏡頭用左臉還是右臉?這段要用全身演還是一個眼神表現?

道具特別訂做、攝影找固定合作的專業團隊,腳本、分鏡、控場還是由團隊成員親自處理;「劇本組」甚至規定,一個月至少要有4個劇本產出。

認真不夠,還得專業;有了哏,還必須有步步到位的質感。質感哪裡來?《這群人》靠的就是討論、改進,再討論、再改進的彈性與耐心。

站遠,才能看近

烏煙瘴氣的鳥事,如何變成數10萬人捧腹的笑料?《這群人》的方法是,站遠一點,看近一點。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試試看:把討厭的人仔細觀察一次,研究對方的眼神、語調、動作;在心裡重現一次想到就煩的情境,氣氛、周遭人的表情,然後把自己再「演一次」,你說了哪些話、心裡想什麼?

稍微誇大一點。想像自己會在螢幕框內加入哪些特效?配樂?加一點罐頭笑聲,你會安插在哪個橋段?站遠一點,然後仔細觀察腦袋裡的畫面。現在,你的感覺如何?還那麼生氣嗎?

戲劇科班畢業的《這群人》,從學生時期就開始訓練觀察力。遇到不開心的事,第一優先察言觀色、揣摩各方情境,再不爽、都能成為搞笑素材。

再進一步:我們為什麼發笑?科學家研究,幽默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驚喜,「笑點就是利用驚喜,將我們逮個正著。」

愈無聊、理所當然,愈有可能找到產生共鳴與驚喜的「哏」。好比在《老師的經典語錄》,就把老師的口頭禪化成哏:如果考60分,老師會說:「以你的程度,應該可以考70分啊!」考70分,老師又說:「以你的程度,應該可以考80啊!」你熟悉這個哏嗎?一定會會心一笑。

最糟,就是站在原地

畢業之後,這群死黨有人在餐廳當領班、有的在電影院打工,原本都是工作之餘當成興趣,沒想到拍出名氣,真正想用心製作卻又忙不過來,經過幾次分身乏術、大吵,團員中的雙胞胎兄弟基榮與瑞室,決定說服大家辭職一年,專心一試。

「最糟,就是站在原地,」瑞室回憶當時和哥哥分頭「引誘」團員,心想的是不要後悔,即使失敗,他們其實沒什麼可以賠;但如果不試,就等於直接站在原地,永遠不知道會不會成功。

拿出勇氣決定前進,代表對夢想全權負責。於是,留下來的團員進修、試鏡,拍攝也沒停過;除了自導、自演,也學起商業設計、行銷,有人身兼製片、有人統籌劇本、有人負責道具...

這和傳統的明星藝人不一樣。從單純想「把戲演好」的表演者,到想「推出好作品」的創作者;對《這群人》而言,站在觀眾這邊不只是一個原則,更像一路以來的前進動力。如今即使不乏登上大銀幕和主流媒體的機會,他們仍以網路創作者身分自居,而且非常珍惜。

黑色幽默的純白善意

佛洛伊德有個著名理論:人類天生有性慾與攻擊等等受社會壓抑的想法,只在夢中或特定情況才被抒發,而笑話就是其中一種宣洩機制。

這也代表,很好笑的事情,有時候也可以很有攻擊性。鄉民世代,網路紅人說話創作都得比大眾人物更小心,拿捏不對,很容易成為民粹之箭,助長歪風。

《這群人》作品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有「對照組」:拍了學生語錄、就拍老師語錄;有態度不佳的服務生,就有無理取鬧的奧客;有浮誇的媒體,當然也少不了湊熱鬧的民眾??這背後,還藏著他們對創作的另一種堅持與善意。

「我們要拍我們看到的,但是用第三者角度去呈現,」團員們說。

喜劇引人發笑,脫離不了嘲諷、戲謔、脫軌;但這群喜劇演員的私下樣貌,卻真的如你我身邊的好朋友,不特別激動熱情、也少有犀利辛辣。當他們一言一語說起自己的故事,能讓聽者感受到走在夢想路上的專注,也想起:人生很難,人性種種說穿了其實並不美麗,但正是那一點點善意幽默,讓我們在笑得臉歪嘴斜之餘,仍覺得世界是那麼可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