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你、我、他,想讓這個城市變成什麼樣子?
台北,一個處在尷尬青春期的城市,一個站在十字路口中央徬徨的城市,車來人往飛速的秒針間,一齣神奇的魔幻變身秀,就要在街頭上演。
面積只有台灣6%的大台北都會區,卻擠了全台人口30%、700萬人口。而台北市,每1平方公里就住了1萬人、擁有超過5家便利商店,但全台北市的綠地卻只占總面積不到5%。如果搭直升機俯瞰大台北盆地,看看700萬分之1的都市人:人人往「天龍國」擠,人人都覺得這「不是人住的地方」,人人都想逃。
跟都市人聊天,談工作,最常看到的是滿面愁容、抱怨小人和老闆。如果進一步把700萬筆人生規畫蒐集起來,預測未來20年台北的樣貌,難道不是缺乏想像的無聊國度?
這樣的城市,憑什麼可以獲選「2016世界設計之都」?
擔任2016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的吳漢中說,別以為設計之都是在比美,你錯了,設計之都不是選美的,是選「醜」的!
選「醜」?為什麼?巴黎、東京等在世界眼中已是美麗的城市,但台北獲選,是因為在醜的背後,最重要是擁有「用設計思考改變城市的潛力」。
從醜到美,公民參與
一座醜陋城市,要如何從「醜」到「美」?
城市的改變,真的只有巨大化、都市化這條路嗎?一如北京、上海等以大建設全面改造市容?吳漢中心中理想的城市,是看見改變,看見公民參與。你就是改變的力量,願意接受挑戰,有心解決城市的各種問題。如何做到呢?
1 尊嚴
每天城市最早起的清潔隊員,想想可不可以為他改善裝備,讓他工作得更有尊嚴?
改變城市的潛力,第一要用設計打造軟實力,吳漢中說。清潔隊員裝備,包括服裝、清掃用具到垃圾桶,除了要讓第一線的清潔隊員有更好的裝備維持城市整潔,更重要是找回工作尊嚴。
2 記憶
在招牌紅綠爭鳴的街道,如何展現性格、又不妨礙市容?充滿童年記憶的招牌一定要拆嗎?設計師如何和店家討論,彼此尊重找出共識,也是公民意識的一種美學。而台北市的老房子運動,各界募集資金,在兩年內改造19棟老房子,不讓市民的共同記憶因都更而消失。
3 品味
台灣夜市小吃能登上國際舞台,讓倫敦的時尚雜誌記者們嘗得津津有味?讓台灣設計走向國際,透過食物設計(food design),讓在倫敦工作的台灣廚師和設計師合作,以「吃」來了解台灣的食物,並感受生活氣氛,從lifestyle裡品味什麼是美。
和使用者溝通,解決爭議
2016世界設計之都選上台北,主題以「Adaptive City不斷提升的城市」來象徵公民參與改變的力量。什麼是「不斷提升」的真實意義?
最近台北的公車站,座椅設計背對公車道,引發熱烈討論。這項設計究竟是對?還是錯?
設計師想,公車站與座椅間只有一米寬,座椅面對馬路,對買菜族、年長者、輪椅族非常不安全,才會想出背對馬路的座椅,但卻忘記了背對馬路讓搭車者反而看不見車來了。大眾公共事務的設計,更需要思前想後。
設計如何改變社會?設計如何改變商業影響力?設計如何進入到我們的生活?從設計圖面到社會脈絡,最重要是一而再、再而三和使用者溝通,達成共識。而這需要大家認識到,你、我、所有公民都是改變的一分子,這才是從「醜」到「美」,可以一點一滴不斷改進提升的真正解方。
吳漢中說,無論你住哪裡,身為市民或者居住在某城市的一分子,此刻你被賦予改變的使命,當你擁有了決定的權力,你能用設計思考解決問題嗎?你能不抱怨地改變自己居住的地方嗎?你能讓家鄉找到自己的性格、成為永不褪色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