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利他世代,社會學之眼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5-10-30

瀏覽數 6,600+

利他世代,社會學之眼
 

看到洪仲丘在禁閉室受不當管教而死亡,你是氣憤?還是視若無睹?或是衝上街去抗議,表達心中的那份不滿與憤怒?

一張敘利亞3歲男童橫躺在利比亞海灘上的照片,你有何反應?悲傷難過,還是臉書轉貼,讓更多朋友關注此議題?又或是寄信給聯合國、歐盟及白宮,請他們發揮力量,解決敘利亞內戰的問題?

小時候讀《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好像愈大愈懂事後,才發現大同世界離我們愈來愈遠,甚至出現不公不義的世界:貧富差距創下新高、兒子殺父母詐騙保險理賠、雇主壓榨勞工付低薪,或是印度8歲童工每天挖雲母,卻只領到新台幣20元的情況,甚至非洲地區仍有3.4億的人口無法取得安全衛生飲用水。

我們以為經濟可以改善社會問題,我們也以為民主可以解決獨裁的現象,我們更認為教育可以改變社經地位,逐步脫貧。但其實不然,經濟、民主及教育,並非解決社會問題的萬靈丹,甚至出現一些負作用,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身處在這資訊爆炸的世代,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社會現象?在《進擊的社會學家》一書中提到,我們看到人們如何塑造這個社會,同時,每個人也都被這社會力量所形塑。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說這社會不公不義時,其實自己也是讓這社會出現不公不義現象的一分子,這再次提醒我們無法獨善其身。

培養社會學之眼

當我們希望自己能改變社會,通常先是透過「看到」來發現,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學之眼(sociological eye)」,它讓我們得以看清看透表象,探知社會運作的真實面。舉例,看看你身邊家人與某些有錢或沒錢親戚之間的差異,這是社會階級所造成的嗎?抑或是這些差異決定了我們的階級?哪一種是因?哪一種是果?

想想你的男性與女性親人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他們住在同一個世界,甚至住得很近,然而經驗卻截然不同,有人甚至開玩笑說:男人及女人來自不同星球。作者告訴我們:「社會學之眼」使我們以獨特角度看社會,察覺常遭忽略的現象,看出一般人未留意的日常事件中各種模式的關聯。藉此,我們得知不同的組織、制度、社會如何發揮功能,社會力量如何形塑個人的生活及觀念,而人們又如何塑造組織及制度。

回到現況,當台灣的年輕人離開電腦桌,與外界接觸,開始對社會有熱情,有抱負,看到不公不義的事,會透過網路串聯,甚至上街頭去聲援,企圖影響或改變。但真的是如此嗎?你有沒有用社會學之眼去看透事物的來龍去脈,有沒有抽絲剝繭去釐清社會問題?還是你只是人云亦云,或是在網路上看到片段的資訊,就說出了一大篇你以為對的道理與結論,結果事實並非如此,你只是白忙一場,甚至還造成誤會。

批評後,你的行動呢?

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學教授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說,運用「社會學之眼」之外, 另一重要核心價值就是社會行動主義(social activism)。一旦了解社會如何運作,我們即有義務盡一己之力積極改善社會。因此,當我們對社會議題產生好奇心後,瞬間就開啟了「社會學之眼」,同時也啟動了「社會行動主義」的按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書中提到,社會學之眼讓我們成為有效能且積極參與的公民,這是經訓練所得到的,就如同透過重量訓練增加肌肉。愈是訓練自己就愈能成為社會學家。當你的「社會學之眼」愈敏銳,也更能使自己的社會行動有效且具建設性。

但往往人是光說不練!這似乎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毛病。所以古人會說:知易行難,年輕人關注社會議題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會覺得解決貧富差距很重要,但另一邊又呈現兩手一攤,不知該如何去改善或解決的窘態。同樣的,我們也認為農民辛苦種植咖啡只獲取微薄收入是一種剝削,但我們仍然前往連鎖咖啡店去買一杯杯的咖啡,讓這不公不義的事繼續發生。

有沒有行動?不要只是批評,講論理。當你願意多花10元的價格去買一杯公平貿易咖啡,你就是跨出了那一步,用行動去支持,讓咖啡農可以取得更多的報酬。不是上街頭才是行動,也不是坐在家裡叫不作為,這都不是外在形式可以去認定,唯有透過各種方式達到改變的實質,減少或消弭不公不義的事,才是行動。

Design for the other 90%

隨文明進步,現在改善社會的形式也增多了,一種社會設計的概念開始盛行。在傳統的設計思維中,商品可能是滿足人口中的那10%付得起的人而設計的,但社會設計的用意是去滿足那90%的使用者(Design for the other 90%),讓價格降低,讓更多的消費者(或弱勢者)能取得,這就是社會設計。也許開發中國家不需要一支功能強大的智慧型手機,他們只需要可以簡單上網的電話,設計師可為這9成的人設計買得起的簡易手機,就解決了他們的通訊需求。社會問題透過創新與設計巧思,讓問題解決或改善,成為近年全球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同樣的,社會企業的崛起也是在社會創新過程中的一項實踐,透過商業模式去解決或改善社會問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公平貿易,透過保障收購價格回饋到農民身上,可以改善農民生計,同時也幫助了當地教育或衛生問題,甚至解決了1美元收入造成的貧窮線問題。

社會問題繁多,我們不缺發現或發掘,缺的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在資本主義過頭,造成年輕人對公平正義質疑的同時,這個世代開始學習透過社會學之眼,看清問題,再捲起袖子來改善問題。

當然,初期可能是一個人,後來有一群人,最終如果人人都有這種意識與行動,社會也多了很多的社會設計者,那麼,美好的大同世界就不會是海市蜃樓,而是在你我的世界裡。

利他世代,社會學之眼_img_1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