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這句話正發生在台灣的這塊土地上,它是一個推動小麥種植的微行動,目的就是讓麥子不死,也是一場台灣糧食自主的微革命。
看起來,它只是一塊在地小麥麵包,當你把這塊台灣小麥麵包撕開放入嘴中咀嚼時,可以感受到新鮮、耐嚼與微酸的口感;就像這塊麵包背後的故事一樣。
你可能不知道,在大量進口小麥低價競爭下,台灣的小麥田早就死了。但是有一群人卻讓小麥不死,從2008年開始默默推動在台灣種植小麥的微行動,它重新整合了產銷直線模式,從生產、加工到消費鏈,透明公開;它用這樣的模式告訴大眾,當直線式的產銷鏈愈透明,你吃進嘴巴裡的食物就愈安全。
麥子不死:麥田復甦,稻草人重現
談到這場微型革命,不能不從最上游開始說起。
這是一項自發性行動,如果沒有這個發起人,或許今日台灣小麥田依舊處於休耕狀態,本土小麥麵包也不會誕生;這個催生台灣小麥復耕的發起人施明煌,或許你聽過他的名字,1999 年他在彰化芳苑開了第一家喜願麵包坊,雇用身心障礙者一起做麵包,他的反骨精神,從開麵包店的態度就展露無遺,那就是自給自足。
他在「不接受捐款、不申請補助、不向社會募款」的三不精神堅持下,不僅把麵包坊成功做起來,甚至還有盈餘開了第2 家;更重要的是,他堅持只賣有品質的麵包,正因為品質,所以他看到了台灣面臨的問題。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2007 年黃豆及小麥等原物料國際價格上漲的危機,當時進口小麥價格一下子暴增數倍,國內倒了一批烘焙業者;面對成本上漲困境,一般業者有3 種選擇:一是隨波逐流,把成本轉嫁消費者;二是吸收成本, 維持原來利潤就好;三是採取對抗行為,乾脆自行耕種小麥。而施明煌就是採取第3 種選擇。
為什麼台灣不能自己種小麥?台灣已進入雙主食(米飯及麵包)的社會,為什麼還是獨尊稻作,而讓麥田休耕?不懂農作的他竟想要復甦台灣麥田,感覺似乎是為了喝牛奶而去養牛;事實上,除了希望台灣小麥能夠自給自足,如果從食物上游開始的生產端就能夠管控在地生產,把中游的加工麵粉廠,以及下游的麵包烘焙坊這條產銷直線都能建立起來,形成透明公開的機制,更有標準認證把關,消費者面臨的有毒食材危機就能解決了。
施明煌從大雅麥田的1 公頃開始試種,從苗栗苑裡開始推廣,用契作方式找麥農支持復耕,走入農田後他才發現,過去由於長年開放小麥進口,進口價格也比較便宜,失去競爭力的台灣麥田,休耕地這麼多。
為了呼籲麥農復耕,他全省到處舉辦麥田音樂會,邀請農民參與,他的誠心,不是用嘴巴說說而已,從一開始播種到收割磨粉的作業,他都實際參與。當農夫習以為常地想要灑農藥與化肥時,他極力阻止,他的理念是「鳥吃剩下來的才是我們的」。
「你可以看到,現在我們的麥田都有稻草人了,因為鳥太多了,」施明煌笑著說。
2008 年,這場微型的麥田復耕運動從苗栗苑裡開始,從不到1 公頃面積開始種小麥,逐漸擴大到全省,如今已經有430 公頃麥田在台灣復耕。施明煌有信心,只要好好對待麥農,用陪伴與聆聽方式與麥農同甘共苦,台灣小麥自給自足的未來就會不遠了。
他的信心,除了用高於進口小麥1 公斤13 元的產地收購價30 元來支持麥農外,他在這條上游鏈上從土地到肥料,一開始就建立有機認證機制,讓麥農對自己的小麥品質感到驕傲;同時在全省舉辦麥田音樂會,鼓勵交流,讓價格透明公開,取得麥農信賴;也四處去找有小麥種植經驗的農業研究所,把失去的技術重新找回來。73 歲的老農吳文雄在苗栗推動小麥復耕不遺餘力,雖然第1 年種小麥完全失敗,因為台灣多雨,小麥容易發芽而無法存活,後來找到烘乾的技術,才終於成功。他強調:「台灣小麥吃起來有麥香味,比進口小麥濃郁許多,因為是在地耕作,消費者很快就吃到它的新鮮口感;雖然收成少一點,但是有機的口感吃起來不同。」
相較於台灣進口小麥已達1 年130 萬公噸,本土小麥目前年產量仍在620 公噸左右,不到0.1%,但是如果回推2009 年本土小麥復耕之初的年產量是10 公噸,2010 年是28 公噸,2011 年是65 公噸,2012 年是205公噸,呈倍數成長,前景是樂觀的,足見消費者在嘗到台灣小麥的新鮮口感後,愈來愈多人願意支持。
產業鏈連結:不只公益,更想回饋土地
2010 年,聯華實業因為在電視上看到施明煌推動台灣小麥復耕的努力,主動跟他聯繫,希望能夠在產銷這條線的中游幫忙麥農,隔年開始,便全數保價收購生產的小麥,送入加工廠磨成麵粉。
聯華實業的加入,正好解決了施明煌正面臨的問題;如果要麥農有穩定收入,麥田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化,但是隨著麥田復耕面積擴大,如何把大量收成的小麥磨成粉,就不是像喜願這樣的一般家庭式麵粉加工廠可以完成的事。有了聯華實業的加入,小麥復耕運動又跨過了一個門檻,可以朝大規模化耕種邁進。
為什麼聯華願意用高於進口小麥2.5 倍的價錢收購本土小麥?有2 個原因。聯華實業處長黃北辰說,如果我們的自給自足能力愈來愈低,雜糧過度仰賴進口的話,台灣可能將來有錢卻買不到糧食。
其次,「我們是食品業者,想要回饋這塊土地,台灣現在要走的是一條安全無虞的食物來源,如今本土有機小麥開始耕作,所以我們也在加工過程建立了一條有機認證的麵粉加工生產線,讓這條產銷線是安全完整的。」
聯華實業後來也邀請下游烘焙店家,一同來支持台灣小麥,讓這條產業鏈延續到下游消費端,繼續用有機製作的方式做出小麥製品。
如今,這條產銷鏈從上游、中游到下游,已經連結成一個完整透明的認證機制,雖然它只是一個微型經濟,但是台灣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走出來率先示範,從根本端去改變,然後透過消費者的意識覺醒,才能徹底翻轉太多不透明的食品鏈。
消費革命: 麵粉、啤酒支持小麥復甦
從上游的麥農、中游的聯華實業麵粉廠,到下游的銷售通路店家,如果能夠在台灣建立一個良性的產銷鏈,這才是台灣食品安全的未來。
小麥復耕計畫推行至今8 年,過去以推廣使用本土小麥製作麵包為主,也曾與布列德麵包合作,當年布列德一口氣採購26 公噸的量,占全台小麥麵粉總量的37.5%,而使用本土小麥的成本是進口小麥的3 倍之高,這項採購台灣小麥麵粉的行動,從商業利益的角度來看,非常不符合成本。
為什麼布列德願意用保價收購的方式,支持成本高出3 倍的本土小麥,並且自行吸收成本,麵包仍維持親民價格?因為相較於進口小麥從收成到進口磨成麵粉製成麵包送到消費者的手上,製程大約12 個月,而本土小麥收成後,僅3 個月就可以送到消費者手上,在新鮮度上當然是本土小麥勝出,而且也縮短了食物與碳足跡的里程數。
除了小麥,這場本土農作物革命,還延燒到大豆及雜糧。台灣的五穀雜糧99.99%仰賴進口,2012 年開始,施明煌號召農友同樣以契作方式,種植大豆、芝麻與蕎麥,目前大豆耕作面積已經到達45 公頃,產量有62 公噸,芝麻和蕎麥也分別達到4.1 公噸及6.7 公噸。
如今,喜願除了持續聯華實業合作,並以自有品牌開發更多元的商品,如:全麥麵條、蕎麥薄餅、豆麥醬油、小麥啤酒、黑麥汁等,商品則在主婦聯盟、台灣好農等通路上架,讓消費者可以直接用行動支持本土農作物。
台灣食品在過去的生產過程中,長期處於加工不透明的狀態下,因而誕生了今天食材發生這麼多問題,卻依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在,該是呼籲食品產銷鏈公開透明化的時候了。
表面上,這是一個在台灣推動小麥種植的微行動,施明煌很感慨地說:「過程雖然非常辛苦,但是得到一群人的認同,更形成有效經濟的循環體,台灣如果沒有這股善的力量,社會會陷入危險,這也是台灣這塊土地最美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