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呷飽沒?」,是農業社會裡最自然的問候,吃飽飯足代替千言萬語,背後是人與人之間情誼的溫暖流動。如今,農村凋零、田埂中只剩老農彎腰耕耘,這份台灣特有的人情味,也逐漸埋沒在冰冷的城市生活裡,那些我們無法忘卻的昔時美好,還好有人用食物再次提醒我們。
曾見證府城百年興衰的台南西門市場,繁華落盡,長廊空蕩斑駁,「純薏仁」卻逆勢操作,承接市場裡的老店,以一碗碗手作薏仁紅豆湯圓,提醒我們珍惜老物的價值。一對年輕情侶打造「好初早餐」,以早餐作起點,讓我們不要忘記好好跟自己吃頓飯。
與其懷念,不如動手實作,在屋頂撒下一粒種子,誰說城市裡不能種菜?農耕,應該是隨時隨地,再自然不過的事。「小草作」餐廳負責人龔俞珊發起屋頂農場運動,藉著一間只提供自耕食材的餐廳,帶大家找回農耕社會的原味生活。
親手奉上溫熱的服務,不論是堅持只賣一項產品的「純薏仁」;還是食材採自屋頂農場、主張天然無添加的「小草作」;或是想讓大家愛上吃早餐的「好初早餐」,這群餐飲業的門外漢,有著近乎天真的執著和熱情,他們帶著一股憨人精神創業,開餐廳不只是為了賺錢,也豐實每一位顧客的胃與心。
板橋巷弄裡的一日之計
好初早餐:早餐店的第101種選擇
一日之計在於晨,每天,你有用心吃早餐嗎?
「早餐對我而言是個儀式,一早執行完,就會感覺整天很順利。」好初早餐老闆陳頌成直言早餐的重要性。正是因為喜歡吃早餐、重視吃早餐,陳頌成和女友才能從一成不變的早餐店中玩出新意。一開始,兩人將心中的理想早餐店元素寫下:要有很多雜誌、要很有人的味道等等,後來他們開設好初早餐,餐點走平價路線,卻有著多樣選擇,從厚押餅、拖鞋堡、沙拉、bagutte吧給、台式漢堡到法式吐司。裝潢上,他們挑高天花板、以大張木桌取代和式餐桌,寬敞簡潔的設計,一改傳統早餐店給人狹小、擁擠的感覺。
而活潑的店員,更使好初讓人印象深刻;像是萬聖節當天,你會看到平日樸素的店員,竟變成全身流血的殭屍、地獄夫妻幫你調飲料、滿臉是眼睛的鬼人站在出餐檯,只為了跟顧客同歡節慶。好初跳脫經營一家單純的早餐店的思維,經常舉辦節慶活動、影展、新書發表會、畫展等,甚至還與品牌合作推出臨時商店,設計專屬的早餐,讓早餐店不只賣早餐。
五花八門的活動不僅由員工參與執行,員工對內還有屬於自己的任務要一一達成,如設計紅酒課程、規劃員工運動會、員工旅遊、新人員工訓練等等,每個人經常在下班後,還忙得不亦樂乎。
陳頌成認為,早餐店的工作重複性高,為了不讓員工覺得膩,因此會分配給員工各種任務,並開設各種有趣的課程讓員工參與,有機會主持任務,反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
「呷飽沒?」你有多有沒聽到這聲問候語?人和人之間的互相關懷,從吃飽、吃好開始,陳頌成抓住這份傳承自古早的純真精神,在好初早餐二店進門前的石階上,銅版字體寫著大大「早!」一字,和顧客問好,也讓一整天的美好心情,從專心享用眼前這盤早餐開始。
台南人的懷舊精神
純薏仁:尋找生命的扎實度
因為念舊,30年的羊肉店停業後起死回生,變成專賣紅豆薏仁湯圓的糖水舖;小店裡的掌櫃從臉上布滿皺紋的老婦,到一對充滿活力的年輕夫妻;從熬煮一鍋甘醇的羊骨高湯,到舉杓盛起一缽清甜的豆湯,新舊交替的兩間餐廳,將台南人對飲食的較真精神代代傳承。
位在台南市西門市場內的「純薏仁」,2014年初才開業,老闆陳一銘堅持,店裡只賣紅豆薏仁湯圓,如果吃不夠,還可以免費加料,純粹、簡單的經營理念一如店名。小店前身是一間無名羊肉店,因為掌廚的阿嬤過世而停業,陳一銘與太太不捨老店就此凋蔽,決定頂下店面,用「台南人的腳步做生意」。
雖然只是一碗紅豆薏仁湯圓,用料與擺飾卻不曾馬虎。陳一銘將自家熬煮的薏仁湯盛放在木碗裡,上頭綴以綿密的紅豆,搭配日本京都老店一保堂抹茶粉做的湯圓,再附上一杯解膩的紅薏仁茶。走進店裡,在昏黃的燈光下點一份湯圓,暖胃也暖心。
店家坐落於擁有百年歷史的老菜市場裡,純薏仁也極力在裝潢上保留昔時的風貌,每天,老灶台依舊慢火細煨,只是上頭改成燉煮薏仁湯;羊肉店老阿嬤生前使用的燙肉杓,被裱框掛在牆上永留紀念;而一只擁有30多年歷史的鉆板,則被陳一銘巧手改造成時鐘,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價值。
「我想做的是都市推廣的概念,希望保存老東西,然後加上年輕人的概念,讓大家知道新舊可以共存,而不是一味的將舊東西打掉。」熱愛手作的陳一銘,還自行設計,利用彎曲的鐵管當底座,桌椅則全部採用木製,讓小店充滿濃濃的手作樸實風。
從食材到裝潢風格的堅持,陳一銘並非只為了賺錢,而是想開一間充滿「人情味」的小店,保存人與人相處最純粹的美好。所以,他只賣薏仁湯,不靠華麗的裝飾與花俏的行銷,而是一字一句把店面精神說給顧客聽。
旅居國外多年後回鄉,陳一銘有著對故鄉濃烈的尋根情誼,他認真地向旅人推廣台南的美好,「純薏仁」店門口高掛一塊圓形木頭匾額,上頭寫有「歡迎問路」四字,陳一銘還在店裡擺上自製的台南的觀光地圖與DM,開口就想跟顧客聊旅行、聊老台南。
「生命到某個階段,就會尋找一種紮實度,不是只想賺錢,而是一種為生活而努力的態度。」陳一銘說。
民生社區的綠色革命
小草作:自耕自食的原味覺醒
週末午後,漫步在綠意盎然的民生社區,涼風迎面吹來,陽光下樹影婆娑,享受著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時光。然而,這樣的小確幸不僅能在戶外享受,憑著一股對自然原味的渴望,龔俞珊和父親把綠意帶回家,甚至開設店面。大片透明落地窗、吧檯上一排綠色盆栽、墨綠色樑柱上以麻繩綁著一排乾燥香草植物,藉機對顧客進行食材教育,長得很像花藝店的「小草作」,其實是一間下午茶店。
「小草作與一般餐廳或咖啡館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將這裡當作推廣屋頂農場的一個場所。」小草作的負責人龔俞珊說。小草作只提供手工製作且過程中不添加防腐劑、香精與其他添加物的餐點與茶飲,食材來自台北市區一帶的「屋頂農場」,不僅保證天然、新鮮,更是店家自己栽種。
醉翁之意不在酒,小草作開店的契機,也懷著推廣自耕自食的「不純動機」。龔俞珊的父親原本就是農民出身,來到台北工作後,無法忘情農耕,最後乾脆在公司附近的大樓屋頂上整理出一塊香草園,種植包括迷迭香、羅勒、薄荷等香草與蔬果。
屋頂農場採取自然農法耕作,不添加肥料與化學產品,不僅種出來的蔬果菜葉可以食用,同時對建築還有隔熱、環保的效果,且對都市人來說還有療癒效果,這讓原本僅是偶爾幫忙的龔俞珊看到發展的契機。於是,龔俞珊辭掉了原本上班族的工作,開始與父親聯手推廣起屋頂農場。
首先,龔俞珊鎖定社區裡,具有消費力又注重飲食健康的女性族群,開設「小草作」、從「吃」著手,讓顧客從自己的飲食中體會天然食材的好處,而許多店內顧客最後也真的轉為屋頂農場的學員,小草作每晚六點打烊後,店裡轉為香草教室,提供農作教學。
此外,小草作還有另一項特色,許多店員沒有餐飲經驗,從原先屋頂農場的團隊轉調而來,店裡菜單就成了大家腦力激盪下的集體創作,雖然得負擔推動新菜色的成本,但也激發出許多創意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