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人生怎麼會有標準答案

紙風車董事長柯一正×戲劇新生代吳定謙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4-09-30

瀏覽數 5,350+

人生怎麼會有標準答案
 

不同世代行星,不同調的公轉速度。身為上一代的3、4、5 年級生,談的多是義務與責任;而逐漸成長,變身社會中堅分子的6、7 年級生多談信念和價值,兩代之間,不同的公轉速度難免形成衝突。

在年輕人眼中的「興趣」,長輩可能視為「不認真」;年輕人講究的「堅持」,換個世代卻變成「搞破壞」;年輕人對一件事的「辯證」,也會淪為「無聊」的指責。

造成這種180 度認知不同,都是因為缺乏良好的互動溝通。

世代之間,該如何溝通?在國民戲劇《人間條件6》中扮演父子的導演柯一正、新生代演員吳定謙心中,各有答案。

柯一正在很多人眼中是個性溫和、脾氣佳的好好先生,有問題時最愛找他商量,豁達的人生觀總讓他能客觀看待各種生命難題。偏偏,瀟灑的態度遇上兒子柯宇綸就全都變了調。

身為父親的責任,讓他對年輕世代的困境,有著難以言喻的憂心。1982 年次的吳定謙,從台灣大學戲劇系畢業後,從服裝管理、排練助理做起,也參與劇場、電視、電影演出,累積多年經驗,去年終於以《第三十一首籤》入圍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

偏偏,大家遇到他,總是叫他「吳念真的兒子」。

與其計較、不開心甩不掉標籤,年輕的他早看透「現在做的事有價值,才重要。」

義務與責任、信念和價值,兩代之間,不同成長背景時常轉動觀念差異,柯一正說:「我們這一輩給的,你們怎麼都不要!」;吳定謙說「我的選擇,我自己學會承擔。」

退一步想,世界有千萬種樣貌,即使世代觀念交錯,衝突一觸即發,還是可以嘗試尊重,換個位置來到對方身旁,從別的角度看看不同風景,跨世代的交鋒對話,也能找出另一種溫潤美好。

以下是兩人精彩對話:

我想給你的 你怎麼都不要?

世代衝突怎麼來?上一輩說,人生的道路,我都幫你準備好了,你還不要!

這一代說,因為你讓我看見世界的模樣,我才更清楚自己想走的方向!

柯一正(以下簡稱「柯」):我們這一代都是從貧苦中走過來的,當自己有能力時,都想給下一代最好的。

像是念書,因為自己沒念什麼書,就希望給他們「讀歐夠」,年紀小小的,也送出國,對我們來說,去美國念書,就等於未來有前途。

結果,這些從國外苦讀回來的下一代,回到台灣說要開咖啡店,相信大部分長輩第一反應都是:「那袂開咖啡店,安奈去美國讀冊不是傷過無彩!」(如果要開咖啡店,這樣去美國念書不是太浪費了嗎!)

好不容易,你勉強答應,也去店裡捧場,喝了一杯覺得不錯想外帶,結果他跟你說,不行!沒外帶。

理由竟然是「外帶溫度就不一樣了」、「拿在手上晃來晃去,咖啡質感會走味。」

對上一代來說,他們想的都是實際的事情,是為了生存在做安排;所以很難理解現在的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要什麼?怎麼堅持的都是莫名其妙的事情?(笑∼)

所以你說,怎麼可能沒有衝突,他們很想生氣的,只是知道不行,一旦雙方起衝突,感情就打壞了。

吳定謙(以下簡稱「吳」):世代間的情感很微妙,你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待,但你更了解自己想走的路。

跟我一樣的6、7 年級生,在父母呵護下,讀更多書,也看見更廣的世界。

光是「去美國」這件事,對上一代來說,或許是代表更好的物質環境,代表有未來。但下一代其實沒意識到這麼多,反而從學習過程中,吸收了西方獨立思考精神,學到了未來職業的選擇是要從興趣出發、不是以利益來考量。

有趣的是,看到的世界更廣,更清楚自己的路在哪裡,就愈沒辦法再按照上一輩的安排、期待去做。

我們這一代沒什麼好抱怨的,小時候就很富裕,不曾為生活傷腦筋過,讓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

只是,要跟父母說「我甘袂給你真看破?」(我會不會讓你非常失望?)時,也是非常感傷的。

但是,人生是自己的呀,只好自己跟著自己走到底。

柯: 這是個「沒有父母幫忙,房子在哪?」的時代,上一輩永遠在擔心。

他們也希望尊重下一代的選擇,讓他們去做喜歡的事,可是還是會擔心啊!現在世界變這麼快,怎麼知道照他們的路走下去行不行?

但是你要給的,年輕人「攏不要」,怎麼辦?還是只能盡量去理解,然後想說,「好啦!給你去試看看,沒辦法了就會回來找我。」

第一時間一定都這樣想,絕對不會一開始就說「好,祝你成功。」都是想說「哼!你這樣做一定會得到教訓,到時候我做父母的就有路用了。」

你看,明明生氣,還是忍不住想幫忙。

我的選擇 我自己學會承擔

世代間該怎麼溝通?上一輩說,好啦!給你去試看看,沒辦法了就會回來找我。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這一代說,先對自己誠實,接下來才能面對別人的反對。

柯: 我跟大多數的父母一樣,如果是別人的小孩,事情發生了,我都知道該怎麼做!但如果是自己小孩怎麼了,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上一代跟別人溝通叫溝通,但是跟兒子溝通,最後都會變成「應嘴」(頂嘴)。

父母都對小孩期待高,也比較嚴厲。像我的公司只讓自己小孩來實習,但寧可讓他去別人公司上班。為什麼呢?心不一樣啊!如果他在我旁邊,我會比別人更嚴厲對他,譬如說,別人聊天,平常我根本聽不到;但若是他在聊天,我就會說「你是來工作?還是來聊天的?」

聽不到別人的聲音,為什麼?因為我不在乎嘛!

但是自己兒子,你就會一直聽到他的聲音。最後變成在乎,卻會讓他承受更多責備。

吳:這種世代間的心情轉折每天都在發生,現在是我們跟長輩不和諧,當我們自己從30歲走向40歲、50歲,對上一代、對下一代依舊天天會有價值觀不同的問題發生。

只要人有意識去思考、想要讓社會變得更進步、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就避不開這些問題。

衝撞是必然的,人生本來就很有很多衝撞,只是,溝通的前提是對自己誠實,也學著承擔自己的選擇,才能面對別人的反對。

柯: 說到承擔,我滿佩服年輕一代的。像這次學生運動中,我就看到他們懂選擇、有勇氣、願承擔的一面。

這種承擔跟我們過去很不一樣。以前不聽(政府)話是會被抓起來,馬上就不見的,但這一代很有勇氣,為了一個社會公平正義的議題,如果選擇了抗議行動,他們會坐下來說,「這是我幹的!」就像電影《萬夫莫敵》那樣,你要抓我們的首領,大家一起站起來說,就是我,來抓我。

我們那一代一定做了就跑,哪有勇氣還留在原地說,「這是我幹的!」如果這種勇氣,懂選擇、願承擔的精神、意志可以變成民族性,那台灣就有希望了。

我們有很多身為人的條件在慢慢消失中,像是感恩、道義、承諾等等價值觀,這些東西愈來愈被忽視,政治上、商場上你會看到,人們根本講話不算話。

我們應該回頭來看這些價值,這些都是身為人的基本條件。

尊重 答案在每個人心中

世代理解有可能嗎?

上一輩說,試著了解每個人狀況不同,但不用逼自己釋懷。

這一代說,從別人的故事裡思考,遇到同樣情況,我該怎麼辦?

吳:薪資成長遲緩、房價高不可攀、晚婚、不婚、生不生小孩,這些都是6、7 年級生正在面臨的問題,但你不能把它視為無解的問題,即使不是6、7 年級生,每一世代也都會有每一代的其他問題。

我反而認為,觀念有沒有辦法轉變才是最大的挑戰。

要想的是有沒有辦法改變,從政治層面去變革也好、從自我層面調整起也好,你要自己去找出滿意的解答。

拿房價來說,房價這麼高,很多人都買不起,可以去想,一定要買房嗎?能不能用租的就好?如果要用租的,又該怎麼規畫。

觀念轉變不是說屈就、跟現況妥協,而是看到現實的不合理,去想該如何突破,找出另一種自己也喜歡的美好。

柯: 我們這一代確實掠奪了很多下一代的有形、無形資源。或許會有很多「成功」的人得意說,我們是在開發、帶來繁榮。

但想想,為了開發,環境被大破壞,水資源也被損壞,又把20 萬噸的核廢料放在身邊,讓後代生活環境惡化,未來一定會很慘,要趕緊有所反省,跳出來贖罪。

吳念真、小野這些朋友以前都不是上街頭的人,現在大家會開玩笑說,「要找導演、找作家,都在街頭。」到了我這年紀就會急,沒多少時間了啊!

我們開始反省,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不能保護下一代,就沒什麼意義。

吳:沉默是最可怕的,現在的社會狀況,不只是上一代有責任,我們也要反省自己錯過多少事,例如是不是因為以前對政治冷感,才讓現在的環境變成這樣?如果還來得及,是不是有能力、有機會去多做什麼?

柯: 我們看到這麼多社會現象,不是要去批評,說都是誰的錯,反而是發現問題了,才能更理解,更有同理心去看跟過去不一樣的事。

像之前我有次拍廣告,找來一群小孩,休息時,竟然聽到小孩彼此在討論,班上誰是單親?如果遇上父母要離婚,自己要跟誰?小學生耶!

但對他們來說,周遭有太多父母離異的例子,讓他們不得不提早去思考這些問題,這是他們要面對的社會狀況。

不需要迴避,當你能思考愈多的社會狀況,就更能理解,同個問題,因為每個人狀況不一樣,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在每個人心中。

吳:就像看戲一樣,每個故事不一定有結果,但當你走出去後,某個情況、某句話在你心底留下思考就成功了。

世代問題永遠都在,只要去尊重那個不一樣就行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