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裡到外翻轉音樂

音樂旅行 帶著音樂去旅行盧易之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4-09-29

瀏覽數 3,700+

從裡到外翻轉音樂
 

音樂只出現在音樂廳嗎?國家音樂廳去年有696 場大小不一的音樂演出,前往聆聽的人數達到45 萬人次之多。想一想,一天接近兩場的演出,頻率算高。而每場次吸引約650 位聽眾,也算是很成功的行銷。

不過,45 萬人次相較於全台灣2300 萬人來說,只占了0.5%而已,完全不成比例。因此,有一群人認為音樂不該只是在音樂廳裡,他們用重型機車帶著鋼琴去旅行,去東部,也去西部。出現在夜市,也穿梭在巷弄間,更深入到安養中心或育幼院,向著老人家,路人,孩子們,演奏著貝多芬的《快樂頌》。意想不到的是,小孩子會跟著哼快樂頌,老人家也會跟著節奏打拍子,唱起〈望春風〉。

這也是音樂。這正是盧易之跟成宗翰等人發起「帶著鋼琴去旅行」的想法:音樂沒有國界,也沒有門檻。

音樂就在你身邊

帶著鋼琴,音樂就能去旅行。音樂這美好的東西,是不是有機會帶到你家門口去彈?一台酷炫重機馳騁公路,風塵僕僕後面,竟然載著一台大鋼琴,然後,有4 個大男生就要用這「鋼琴+重機」去實現他們的夢想。「帶著鋼琴去旅行」,這是什麼浪漫的想法?盧易之,2012 年金曲獎最佳演奏獎得主,又曾留學歐洲多年,就是這群愛做夢者的其中一員。

「各位長輩大家好,現在我來為你們演奏一首台灣民謠〈望春風〉,如果你們會唱,也可以一起跟著我唱。」盧易之用台語講著,台下的阿公阿嬤沒有太多反應,但用鼓掌來回應他。

一台鋼琴加上一台重機,飆著高速在公路上,這是今年寒假,盧易之跟著「帶著鋼琴去旅行」的團隊來到台中,進到菩提仁愛之家,在一群需要看護人員照顧、甚至插著鼻胃管及帶著尿袋的老人面前,舉行一場音樂會。

平台鋼琴這麼重,怎麼能說走就走?不過4個男生衝著一句「決定,幹了!」拼拼湊湊,把愛車賣了,把多年辛苦攢的演出所得、家教費都掏出來,買來一台二手平台鋼琴、一輛二手重型機車、一輛二手休旅車,卻發現,「哇,戶頭沒剩多少了!」原本打算環島表演,後來簡化成「東部行」,一趟音樂之旅,就這樣在育幼院、老人之家、小社區,彈唱開來。

這種演奏方式和國家音樂廳裡聽到的很不同,坐在台下的,不是一群很安靜、穿得有氣質的觀眾,而是那種從鄉鎮、從夜市、從社區小孩身上顯現出來的,可能帶著混亂,卻多元繽紛,是一種最直接真切的情感。盧易之說,他可以感受到音樂融入他們的生命裡,讓他們笑了,讓他們跟著打起拍子,甚至讓他們跟著哼唱著。

當音樂結束之際,老人家們送上的鼓掌與鼓勵,也讓演出的盧易之及夥伴們感受到安慰。雖然「帶著鋼琴去旅行」沒有募到經費,甚至自掏腰包出交通費,但看到老人臉上那滿足的微笑,及希望他們下次再來的呼喚,一路帶著鋼琴去旅行,就值得了。

帶著鋼琴,音樂就能去旅行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音樂,不能吃飽、不能喝足,那麼音樂對人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產生什麼樣的能量?音符,除了是五線譜上的黑色豆芽和蝌蚪,還可以是什麼?

對盧易之來說,從小接收到的觀念可能是蕭邦、音樂廳、指揮、台下連咳嗽都努力忍住的盛裝觀眾。這都沒錯,音樂對某些人來說,這的確是音樂。

盧易之學彈琴快30年了,他對音樂有比原來預期更多的體認,音樂不是一對一的教學,音樂不只是在國家音樂廳裡,音樂也不是市井小民一年一次才可能接觸到的,音樂也不只是花錢才聽得到。

一趟鋼琴旅行,他們造訪了不少育幼院,面對台下10多個不到3歲的小baby,有的吃奶嘴、有的包尿布,本來又哭又鬧、雙手都抓不住、完全無法受控制的小孩,一旦盧易之的手指開始在鋼琴上輕敲,跳動般地彈起莫札特〈土耳其進行曲〉,神奇的事發生了,不受控的孩子們安靜下來,不哭不吵,甚至凝神聽完。「音樂的力量超乎想像,音樂廳裡無法做到的,在這裡都發生了,」盧易之說。

原來音樂,可以作為這麼棒的溝通媒介,音樂的可能性無限寬廣。盧易之發現,音樂,不只是作為一種「語言」,音樂,更是開啟不分種族、國界、性別的鑰匙,不用言語,就是最直接的情感表達。

從雙手彈琴,到用大腦彈琴

為什麼貝多芬聽力漸失後還在創作?他的創作動機是什麼?他聽不到卻仍創作,他的想法是什麼?聽貝多芬音樂的同時,你曾想過這些問題嗎?

盧易之希望學生用大腦去想、去看、去聽後,再用手彈出來,如此的音樂性就會不一樣。他希望學生能脫離老師而自己成長,甚至不給指定曲,把選曲的空間留給學生。同時,盧易之也要求學生去「聽」音樂,大量的聽,在YouTube 或網路上大量的聽、反複的聽,聽出曲子的音樂性。

盧易之回國後想翻轉音樂教育,不再是老師給學生功課,而是學生自己表達想彈什麼?想練什麼曲子?就如他在維也納音樂學院接受的教育一樣。但,學生十之八九都回答「不知道」,盧易之就要求學生回去聽、回去想,想到再來告訴他。

目前收了30 多位年齡不一的音樂班學生的他,採用這種啟發式的音樂教育。從學生一開始不知所措,到現在1 年多來,陸續有學生向他反映自己愛上了音樂,對音樂不再視為只是一項功課,「有效果,慢慢就會不一樣,」他說。

雖然盧易之自己仍在努力適應台灣的音樂環境,但他用不一樣的方法來打開音樂的象牙塔:將音樂帶到偏鄉僻野,用啟發式的音樂教學方法,希望帶給台灣音樂界一種另類但有效的方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