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我需要」到「哪裡需要我」

劉安婷》用行動改變世界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4-05-05

瀏覽數 4,700+

從「我需要」到「哪裡需要我」
 

劉安婷 夢想為什麼要大於自己?

原本拒絕冒險的心情開始動搖,有天晚上,我夢見了我所有教過的各樣學生:在迦納從暴力相向到在我臨走前,用雙手抹淨我沾滿泥濘的腳的小瑪麗;在青年監獄,從質疑我出現的動機,到3年後愛上數學、出獄後考上大學的亨利;在海地,和我掏心掏肺分享生命故事、一同哭一同笑的難民營孩子們……。

當我醒來,我意識到我之所以沒有辦法踏出舒適圈,是因為我深陷一個個由自己出發的問題:「我」想要什麼、「我」可以得到什麼、「我」會失去什麼、「我」喜歡什麼……。我以為這些問題可以保護我不受傷、不吃虧,但矛盾的是,這些問題的答案從來沒有帶給我真正的滿足。

但這些學生,喚醒了我生命中一次次被破碎、卻同時無比喜樂的時刻—是當我放下「我需要什麼」,而開始願意問「哪裡需要我?」的時候。在這些時刻,我之所以能夠有先前沒有的力量,踏出我的安全領域,是因為「我」雖然渺小,但是因為我不再將「我」當作主詞,我的渺小就不再阻擋我;而遠大於自己的世界和需要,就成為我力量的來源。-劉安婷

從「我需要什麼」變成「哪裡需要我」

24歲的劉安婷,在美工作了1年,放棄新台幣200萬元的年薪,去年9月回台創辦「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她相信:「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她要帶領年輕人去教弱勢學童的課業,改善這些學童的學習成效。

去年7月,報紙頭版出現了一個斗大的標題:「為台灣而教,留洋女生棄高薪,投入偏鄉課輔」。這是台灣媒體第2次報導劉安婷。5年前,劉安婷台中女中畢業,取得普林斯頓大學全額獎學金。捨棄台大推甄名額,赴美求學,當時讓大家驚訝,也讓人認識了劉安婷。

「原本我出去,並沒有打算回來工作,」劉安婷說。但是一個「4塊餅乾」的故事,讓她思考,如果生命中有「高薪」和「做一些改變問題的事」兩個選項,她會選後者。

「4塊餅乾」其實是一個社會實驗,要求每3人一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份報告,研究人員隨機指定2位小組成員執筆,另1位作為組長,負責審評他們的報告,並決定他們的薪金。實驗重點其實不在報告的水準,而是在30分鐘後,研究人員會送來裝著4塊餅乾的盤子,3人一人拿一塊是自然的,但第4塊餅乾呢?結果,幾個小組長,也就是管理者,無一例外的,都吃掉了最後的那一塊餅乾。

第4塊餅乾,代表的是即使再微小的權力,都會使人更加自以為中心,較少顧及他人的需要。從小「4塊餅乾」的故事一直敲擊著她,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名校高薪,會不會讓自己也在權力中迷失?

在迦納、海地、柬埔寨,看見台灣的需要

劉安婷心裡浮起這樣的畫面,大一暑假,她與14位普林斯頓的同學前往西非的迦納的那次悸動。

在當地除了做研究外,她也當老師,教導小四的學生課業輔導。當地是一個漁村,小孩常被留在家裡幫忙,如果遇上下雨,更是只有一半的學生會到校而已。

她花了很多時間與學童對話,去聽他們用稚嫩的口吻說出他們家裡的難處,也說出他們的夢想。有時也很自然的,輕摸小朋友的頭,給他們安慰,甚至如聞不到異味般,給他們深深的擁抱。

這份發乎上天來的愛與關懷,也傳染了小朋友,在最後一天劉安婷將離開時,小朋友依依不捨地問她:「老師,你會回來吧?你會回來吧?」

隨後,劉安婷每年暑假,都會安排自己到不同國家去,幫助當地弱勢學童,教小朋友功課,包括海地、柬埔寨及巴黎的貧民窟等,都看得到她的身影。就是這樣的一種悸動,讓她發現這才是她要的人生目標。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為台灣而教,嘗試新方法

但是自己能做什麼呢?劉安婷想起,她在普林斯頓的學姊溫蒂(Wendy Kopp),推動了一個「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計畫。

溫蒂的畢業論文描述了當時美國教育制度的不平等現象,低收入及偏遠地區的兒童沒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沒有好老師願意到那些學校教書。溫蒂分析,與其空口呼籲改革,倒不如問自己:我們大學畢業生可以做些什麼?結果她勾畫出一個夢想,假若頂尖學校畢業的學生,先不做其他工作,而是去貧窮、落後地區的中、小學任教2年,肯定會帶給這些學生希望及改變。

溫蒂把這個計畫命名為「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第1年,就成功募集到250萬美元,更有500名大學生,願意去貧窮地區展開2年的教學。

20多年後的今天,Teach for America每年收到近5萬份申請書,錄取率只有10%,媲美常春藤大學的競爭程度,是優秀大學生出社會的第一選擇之一。他們的影響力擴及到全美50州、75萬名中小學生。

Teach for America,變成一顆種子埋在劉安婷的心中。2012年畢業後劉安婷回台,跟著爸媽去看看爸媽從事的基金會在做什麼。媽媽進一步跟她分析,台灣偏鄉地區的學童,也面臨到教師不足、學童課業跟不上等問題。因此,「Do something forTaiwan」,悄悄地在她心中萌芽。

劉安婷心想,也許台灣可以有類似Teach for Taiwan 的計畫,號召畢業生,到偏鄉地區去教弱勢學童課業,以改善當地學童的學習成效。很快的就有幾位夥伴加入,而台灣也成立Teach for Taiwan 網站,並與政大公行系合作,進行前期研究。

2012 年暑假,劉安婷向公司請假1 個月,開始投入實質推動工作。劉安婷說,像學姊溫蒂一樣,所有教育的改變,都要從源頭做起。

為了系統化解決台灣偏鄉的教育問題,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她,親自拜訪了教育部,希望直接將「Teach for Taiwan」與現行教育部推動的「補救教學計畫」進一步整合,讓Teach for Taiwan 也可以走進體制內。教育部長也很乾脆表示支持。

「Teach for Taiwan」初步的構想有兩種:如走體制內,就與教育部的「補救教學」整合,未來可能由Teach for Taiwan 代找老師,並派到各需要的學校去。其次是走體制外,與各地現有的課輔機構或基金會合作,派老師長期進駐,擔任課輔老師。

我只是會去做大夢,去撼動世界

「Teach for America」之所以能成功,劉安婷分析,最重要在於教材設計。偏鄉小孩因為資源及資訊的落差,學習常常找不到動機,如果課輔要有成效,就一定要從設計教材著手,這是她在普林斯頓學到的。

劉安婷說,學習要有成效,一定要找到學生的學習目的及學習動機。回到原點,就是「我為什麼要念書?」、「念書對我有何好處?」很多學童,找不到學習目的,也欠缺學習動機,自然就沒興趣去學。

劉安婷去年9 月回台,全職投入Teach for Taiwan。不到1 年,今年暑假即將派出第一批的老師,投入「為台灣而教」的行列。也許有人會說,擁有不

錯的家庭支持,也有很好的學歷,才能做這些事。「其實我一無所有,我家不是很有錢,我也不是絕頂聰明,我更不是有什麼三頭六臂的人,我只是會去做大夢,去改變世界,去撼動世界,」她說。

《納尼亞傳奇》是劉安婷最喜歡的故事,那隻獅子最後把自己交在女王手中,以換取被女王挾持的小孩們。為什麼?獅子本可雄武的出現,用力氣去與女王爭鬥,但牠沒有這麼做,反而犧牲自己去換來小孩們的安全。

劉安婷放棄高薪,放棄人人稱羨的個人工作,因為她的夢想更大,想要為台灣做一點事,就像她最愛的一句德蕾莎修女說過的話:「May god break my heart so completely that the whole world falls in.」(願神破碎我心,讓我全然融入世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