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啊,我們不是敵人,我們是肩並肩的戰友。
看似對立的世代關係,不同的成長背景,出社會時面臨不同的社會環境。最近這麼多摩擦、不同,著實讓我們都迷惑了。但別忘了,我們是最親密的父子、母女,是牽著手、相互看著慢慢變老的,是以後還有20年、30 年要一起走的一群。
無論如何,我們是一體的,會一直同在。
勾勒未來樣貌的同時,有爭執、價值差異。也許,我們該學習容忍、耐著性子等待,我們一邊施力,未來也正在改變。世代有世代的主張,自信而大聲。然而,退一步想,世界有萬種樣貌,我們可以嘗試著謙卑,別急著下結論,別輕易相信只有黑白、對錯二元的世界。
我們不要相互消耗、玉石俱焚。是時候打開耳朵、靜下心,聽聽沒聽過的聲音,或許會比較刺耳;換個位置,站到對方的身旁,看看那裡不一樣的風景。也許,跨世代的共同思考,我們能找到另一種美好。
一場太陽花學運,讓許多人家的客廳裡,出現一股不尋常氣氛;儘管學運落幕,激情後的矛盾餘波,仍在迴盪發酵著,大家似乎有話開不了口。
最近,很多人晚飯後和父母、家人一起看電視、聊天的時間縮短了不少。為什麼?80、90後世代的晚輩,與戰後嬰兒潮、X 世代的長輩同坐一桌,新聞看著看著,長輩與晚輩起爭執,相互往來幾句後,結果不歡而散。網路BBS 站討論區出現:「傳統媒體控制了我家長輩的思想」、「為什麼跟長輩理論就是不禮貌」等主題。這樣的現象不是少許人家裡獨有的現象,而是家家餐後不約而同出現的場景。
很多人以為,人只有個體上的差別,作為區分的只有講理的和不講理的。沒想到,一場太陽花學運卻是真真實實,將世代間的矛盾與糾葛凸顯。
大人說,我真的看不懂你們這些年輕人在做什麼,難道都不用上課了,還是想讓民主法治全然崩毀?電視上的名嘴說,占領立院的那群人都是有陰謀、被設計利用的,從第一天起就想把台灣的未來整個搞爛。而出生於80、90後的學運領袖則說,我們是為了我們這一代的生活、為了民主自由而奮鬥。
眾聲喧譁,看似在溝通,都為了台灣好,好幾種聲音都振振有詞,但綜合起來卻又沒有交集,互相難以理解。問題出在哪裡?
你我的未來 世代價值之爭
這其實是一場世代間的價值之戰,當不同世代的人說到美好未來,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圖像時,紛爭便出現了。這社會是各個不同世代的共同體,每個人都代表了自己,為自己的努力決定方向的同時,也決定了自己希望這個社會運行的方向。出生於1943 年到1960年的戰後嬰兒潮世代,與出生於1961 年到1980 年的X 世代,以及出生於1980 年、1990 年後,也就是現在橫跨15 到35 歲的新世代是當今這個社會主要的組成。
各世代自身成長環境、經歷事件各有差異,養成了不一樣的性格、夢想,間接造成了世代間溝通不良的問題癥結。
這是一記世代交替的鈴響,看到新世代成長所帶來新的價值信仰,那不同以往的成功標準,也許將帶領這個社會深思,探索出嶄新的發展目標。
成長背景 富裕自由vs. 貧窮起飛
● 80、90 後:走出自己喜歡的路
● 戰後嬰兒潮、X 世代:現實殘酷 努力打拼
80、90 後,成長在前所未有的富足中,他們擁有歷史上前所未有最開明、講理,甚至創辦體制外森林小學的父母。成長在台灣,對他們來說,民主與自由就像空氣和水一樣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父母從小對他們的教導,就是只要尊重、講理,事事都有達成的可能。物質上,他們衣食無虞,生活多彩多姿。從集權與貧窮中走來的父母,承諾給這些小孩最好的。生涯發展上,父母也不再過度強調現實的可怕,也不再會逼小孩棄文從商,科系選擇都是以自己喜歡的為主。說起賺錢之道,這些新世代會特別注重公平、正義,甚至自我的夢想、生活平衡等問題。
「怎麼可以這樣不顧現實?」、「世界上弱肉強食,怎麼容你這樣把眼界縮得那麼小!」、「是你還不用養家,國家沒有競爭力,以後怎麼賺得到錢!」餐桌另一邊的長輩這樣說。
這些戰後嬰兒潮、X 世代的長輩,一半出生於1943年到1960年,例如社會上的郭台銘、李安等人;另一半出生於1961年到1980年的X世代,如張惠妹、魏德聖,他們大多是現在社會上的主管、父母階層。從戒嚴體制走來,他們的年輕、盛年時光看著台灣從極權走向民主,伴隨經濟起飛,見證台灣從貧窮到富裕。他們十分珍惜這些親手打造出的社會。
他們對所謂「現實的殘酷」有非常多的體會。他們知道,也體驗過貧窮的滋味,所以總強調「競爭」,因為他們正是用這種方式走過來的。對於金錢的好處,他們再清楚不過。他們認為為了「生存」應該全力以赴,只要走出去與敵人面對面,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
但他們萬萬想不到,透過這種認真打拼,凡事給都最好的,理性、民主方式養大的這一代人,如今長成的樣子,卻回過頭讓作長輩的他們也迷惑了。
「競爭」、「生存」就是嬰兒潮世代及X世代的關鍵字。他們認為台灣的自由民主與繁榮經濟,都是他們爭取來的成功果實。投入競爭、奮不顧身的犧牲努力,正是他們親身試驗過有效的。他們自認是成功者,亟於灌輸80、90後年輕人這個成功方程式。
然而,80、90後的另一群卻不太領情。他們要的成功,再也不是犧牲生活平衡,來換取經濟或物質生活上的寬裕了。更何況,時空環境再也不是經濟起飛中的台灣,年經人面臨的是經濟停滯、高失業率。「競爭」、「生存」這樣的論調,已愈來愈難說服80、90後去複製上一代的成功模式。80、90後想:「也許我自己就能走出一條打從心裡喜歡、不會後悔的路。」
民主認知 與生俱來vs.妥協求生
●80、90後:民主如空氣 不容犧牲變質
● 戰後嬰兒潮、X世代:威權中走來 害怕變動
對90後前段班來說,出生於解嚴後,幼稚園時台灣第一次實行民主的總統直選,小三時看見第一次政黨輪替。他們沒有嘗過不自由、不民主的滋味,他們對於極權的想像,來自課本上教授的228事件或白色恐怖,甚至是電視上又可笑又可悲的北韓極權統治。然而再怎麼想像,畫面或感受都過於超現實,以至於無法當真;他們其實不懂,對著這些畫面要從何害怕起。或許,他們不懂,一個國家要在國際上取得一席之地,要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爾虞我詐,甚至在不得已時,還得低聲下氣、仰人鼻息才有辦法生存。
他們從公民課本上學習公民不服從,了解所謂「尊重」法律、卻不「遵守」法律的哲學;看著課本上提供的世界各國例子,知道別國民主鬥士以「認罪但不認錯」方式來導正國家發展。教育其實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大學中,那些擁有國外頂尖大學博士學位的教授,對他們講著後現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好壞,講人權發展史、台灣政治發展弊端及各種結構性問題。他們聽著聽著,也逐漸聽懂了。
他們看著從1980年代起,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社會轉型帶來的衝擊─勞工、環境、性別、教育改革。伴隨新衝擊帶來的新價值,新世代也開始思考,靜下來聆聽內心的聲音,他們所在乎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價值?他們想看見的是怎麼樣的未來、怎麼樣的社會?能確定的是,假如經濟進步,必須以空氣、水般重要的民主與自由作為犧牲,他們寧願不要經濟進步,因為這種進步就失去進步的意義了。
戰後嬰兒潮、X世代這些長輩,與生來就在民主台灣的新世代不同。他們目睹台灣過去民主化歷程中的解嚴、報禁開放、電視台從三台演變成現在的百台,甚至是當今法治的建立過程。也許因為他們建立了這些制度,也了解現狀得來不易,所以對於當今看似溫柔,但對於理想追求不遺餘力的80、90後有如此多的不解。長輩們擔憂:「難道你們這樣就要把我們辛苦建立的法治毀了,讓社會再度失序嗎?」
處世性格 不帶包袱向前vs.無奈成了習慣
●80、90後:網路讓他們偉大、天真無懼
● 戰後嬰兒潮、X世代:了解現實後,壓抑無奈與理想
對這些80、90後來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就叫台灣,與這裡有著肌膚般親密的呵護感。出生起自然而然享有的民主自由狀態,讓他們鮮少去思考自己的身分,更沒有所謂的包袱與意識形態。相反的,他們思考開放,對各種選擇或可能性都來者不拒,只要對自己、對這片土地友好。
這些新世代,他們不恨任何人,甚至可以說他們是充滿同理心的。他們唯一反對的是霸權,是強凌弱、大欺小、獨裁而無視民意。他們不樂見人類有如動物般這樣,為了某些人的好處,願意以弱勢的生計作為犧牲。新世代不懂得過往的黑暗,讓他們對於經過自身深思權衡過後的結果深信不疑,認為只要是對的事情,就沒有向錯的一方妥協的餘地。
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與上一代截然不同。作為網路原住民,對於資訊科技的掌握度遠高於上一代。網路不像傳統主流媒體,有容易被操控或須迎合特定族群的缺點;網路上資訊豐富、來源多元,而且傳播上有如病毒般的迅速。對於網路熟悉,不僅信任網路,還習慣參與網路社群;利用網路社群傳播,只要有理,能相互感動、說服眾人,就像線上遊戲打怪一樣,輕易地就可以在短時間號召極大的群眾響應,走出戶外,為同一個理念發聲。
網路讓80、90後學會了天真、無懼的自信,他們擁有由巨量知識獲得的知識及智慧。他們看到透過平台免費資源輕輕登高一呼,整個世界都能看見他的身影,還能喚回無數個同樣理想按讚共鳴;只要簡單搜尋,他能看到地球另一端的名人敘說成功祕訣,還可以在網上訂閱大明星的動態。偉大不再遙遠,而且變得近在眼前。所以,對這些新世代,還有什麼會嚇得倒他們,讓他們退縮的?
相較這些新一代年輕人,戰後嬰兒潮、X世代的處世性格,讓他們習慣精神、勞力上的付出,並拿生命作為賭注。他們習慣忽略理想,為家人換來一個較好的經濟狀況。他們所忍受的這些沉默、壓抑,的確都是無奈。但漸漸的,他們這些為人父母的,告訴孩子「因為以前我什麼都沒有,所以現在只要你喜歡的,我都會買給你」時,這樣的付出已經到了極點。為生存、金錢物質需求,導致沉默、壓抑成一個習慣。
不像那些天真的年輕人,長輩們懂得太多,習慣所謂政治的現實,漸漸默不作聲。政治人物的無恥、政商勾結的蠻橫,以及對小人物的霸凌,一再上演的劇情令他們無感而健忘;體制腐化,不能代表民意、奸商吃人不吐骨頭、媒體及學者甘為鷹犬,眼見同輩失序時,他們不是雙手一攤的無奈,就是裝做看不見的麻木。他們認知的社會有一套既定模板,就像名嘴所說的那樣非左即右、非藍即綠;長久養成的意識形態,讓他們不多做思考,覺得世界就是這樣運作的。
也許就是無奈、麻木,或是認為社會已經無從進步起了,嬰兒潮世代及X世代對於80、90後新世代那種「對的事要馬上做」的提議,總是搖頭說:「不符經濟利益」,或根本拒絕了解,說那太天真了。
價值觀 「小」生活vs.「競爭」生存
●80、90後: 「小」 ,後物質主義下生活新價值
● 戰後嬰兒潮、X世代:壓抑渴望,養活家人
返璞歸真,「小」,這個新價值,是80、90後新世代,對成功的定義,嘗試給出的答案。這幾年,包括大陸、香港、台灣,都有一種流行的共識:台灣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地方。不僅是因為台灣人親切,巷弄間的咖啡店、文創小店,甚至是台灣年輕人獨有的「小清新」,追求的「小日子」、「小確幸」都是吸引他人前來生活的一大要素。只是,早些年商業媒體拿台灣年輕人這樣「小」的新價值,與中國年輕人那種充滿「競爭力」的動能相比時,我們一度還充滿了焦慮。直到這幾年,我們才回頭肯定這種新的生活價值。
以全球觀點來看,這種新生活價值的追求並不罕見,甚至與許多歐美國家同步。其實,這個現象,意味著台灣進入了一個「後物質主義」的價值轉型階段。即使對比中國,台灣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經濟體,也因此有愈來愈多人,會開始追求非物質層面的滿足,認真思考過日子的方式。80、90後新世代也隨這個潮流,質疑起以往主流的成功價值,開始重視「生活」品質、花許多歲月在職場上搜尋「適合自己」的工作,找到「生活平衡」,而不是將焦點放在怎麼不斷賺錢的「生存」問題。關於他們認定的成功,可能已經不是賺大錢、成為大人物了,而是讓家庭幸福。
早年的成長經驗,讓這些嬰兒潮、X世代認定,現實很可怕。所以沉默便是他們面對永遠解不開的難題時,最好的對策。相較於從前的日子,老一輩認定,我們現在已經進步非常多,很自由、很民主了,還要奢求什麼呢?他們年輕時就看著台灣退出聯合國,成為國際社會上孤兒的一代,他們習慣了現實的模樣,也了解在困境中該如何自處。「政治有政治的現實」,所以妥協,或仰人鼻息的生存,都是可行的選擇;他們說,這樣一來,至少我們還能活著。然而,一與80、90後新世代,那種為理想不顧一切的做法相比,這些來自嬰兒潮世代及X世代的長輩,的確犧牲了太多。為了要生存下來,養家活口,過去的考量怎麼可能是自己喜不喜歡,而是能否有利可圖,能否將事業版圖擴大到將敵人都打敗。雖然說,物質上是獲得了許多,奉獻了許多年青春,也賺了不少錢,但精神上他們也掩藏了許多心中的渴望、夢想;也許年輕時的夢想就漸漸遠去、淡忘。這與個人意識高漲的80、90後有極大的不同,這些社會上的年長一輩比較能夠為了諸多現實,而犧牲自己。
拒絕二分辯證,練習「慢想」
為世代溝通找解答,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對不能理解、產生對立時,我們必須試著靜下來思考。單純把對方視為敵人,認為自己對,別人錯的思考模式是無濟於事的。也許我們能試著想想,我的思考是不是有不周之處,而對方的思考是否也有對的部分。我們都太過於習慣「快思」,所以更要練習「慢想」。拒絕用二分法廉價辯證去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委,否則我們將容易盲目陷入無意義的相互攻擊、謾罵。
在身為長輩的嬰兒潮世代及X世代眼中,80、90後也許永遠都會像小孩,需要格外關注與保護。但世代需要合作,也會有面臨世代交替的時候,所以我們更要靜下來聆聽對方的聲音。期待時間會賦予年輕一代智慧與成熟度去駕馭複雜、支撐理想的實行,為我們共同長遠的未來,創造出更美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