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俊,大學時期已是廣告片導演,成功對他來說,來得很早很快。退伍前歷經921大地震,他在災區看盡生離死別,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在一瞬間震撼了他,使他開始思考「人真正的價值是什麼?」。退伍後,他的目光從「外在名利」的追求轉回「人」的身上,開始紀錄片拍攝。
2008年他以關注安置機構的青少年作品《飛行少年》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2013年又以罕見疾病家庭為題材,推出感人的紀錄片《一首搖滾上月球》。他的作品總傳遞著溫暖,一如他的綽號「黑糖」。
拿起攝影機對他而言,像是一趟走入別人生命的旅行。確實,生命就是一場旅行,在每個階段你會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風景,以他的講法,這一切都會成為你人生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本期生活提案我們特別邀請他從電影《三分男孩》談起,以導演的視角,引領大家進入一場故事的旅行,以下是他精彩的分享:
《三分男孩》,除了青春期,除了自我認同,更多會讓我以現在的身分和年齡去看,去反省的反而是大人的角色。
這部片子從孩子的角度說話,傾訴很多青少年在過去很多電影裡,比較沒有辦法發聲的功能跟位置,甚至冷冷地去看待身旁這些用道德標準要求這些孩子的大人。他們以道德當藉口,其實私底下還是在做人性拔河,甚至有許多是很不堪的事情。
這部電影讓我在看的時候同時去反省,我現在是個大人,我是不是也是這個樣子?因為回過頭來,我現在的角色很多,比如說是老師、是公司的老闆,甚至在團隊裡面是個導演。有時候站上講台在發表意見、闡述一個價值觀,我會反省我會不會像裡面的這些大人,說的跟做的跟心裡想的其實是背道而馳。主角他提醒了我的,就是你還在青春時,心裡很純潔還沒有被破壞的那一塊美好。
人生,為什麼是三分?取決於你的角度和生命狀態
我因為拍紀錄片《飛行少年》和陸陸續續做了一些短片都跟青少年有關,我對這個族群有比較多的相處跟關懷。我要說的,是孩子是無辜的,他們會長成什麼樣子,其實決定於他們來自於什麼樣的家庭,決定於他們遇到什麼樣的父母跟遭受什麼樣的對待。包括在學校或者出了社會之後,一般社會大眾怎麼對待他們,就會形塑這個孩子讓他變成什麼樣子,跟他們往哪條路走。
他們也不願意變成那樣子,不願意變壞,或者很難相處,甚至有偏差的人格,但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就像《三分男孩》一開始,男孩母親那位自以為是的男朋友川特幫男孩打分數,為什麼會是3分?
如果他的家庭原本就是10分,他在十分的環境裡會變成幾分?如果他的原生家庭爸媽婚姻有問題,甚至有酗酒的習慣,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被養成跟對待中他們會有幾分?如果父母原本就已經不及格了,就5分,那5分裡頭的孩子獲得3分其實已經接近滿分了,我覺得反而可以用這樣的角度去看所謂的打分數。
很諷刺的,幫孩子打3分的川特有幾分?搞不好他連3分也都不到,那這個孩子3分已經及格了。所以我們常常會用自己的標準去幫別人打分數,或要求到某種程度,我覺得這會反映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你到底夠不夠?3分某種程度在潛意識裡面是一種投射,就是我覺得自己也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就像男孩後來在水上樂園遇到的歐文,他是一個不受拘束、想要打破規則的人,甚至他活得就像青少年一樣充滿熱情,在他眼裡,這「三分男孩」反而是滿分的男孩,他在男孩身上看到很多他有或他沒有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分數真的是取決於你是用什麼樣立場來看。假設是一個夠謙卑寬宏大量、甚至是自己走過那段青澀歲月的大人,我相信他會懂孩子的心,他在看到這樣的孩子時,會看到他的珍貴跟難得,也會看到他的問題跟需求。
川特跟歐文,兩者其實是父親位置的對照,某種程度在提醒我們說你想成為哪一種人,你想成為哪一種爸爸,同樣都是為孩子好,但是相處下來會有兩種不同的可能跟關係,這兩個角色的設計是很巧妙的,觀眾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自然也會幫這兩個爸爸打分數,好或不好我們心裡面都很清楚。
世界不停在改變,找到自我價值勝過競賽分數
現在最浮濫的說法就是把人生比喻成馬拉松,你為什麼要參加這場賽事?參加這場賽事你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你要排在第一順位出發,然後永遠要領先競賽選手,還是你只是來參加挑戰自己,希望能跑完全程,或者你只是來看看這個是怎麼一回事Just for fun?
人生可能就是很多競賽、很多的挑戰,有時候需要打分數,可是在人際關係上或者在自己的人格養成的過程當中,是不是真的需要分數?我覺得那是非常主觀的,取決於個人喜好或者個人價值,最簡單的還是你得要捫心自問,你做這件事情開不開心、甘不甘願、快不快樂。如果是,我想任何分數你都可以打,儘管在外人眼中你在做一些不正經的事,做一些好像沒有生產價值的事,做一些現在社會非主流的,像以前拍片、當個浪漫的藝術家也許就是大家眼中分數很低,因為你無法告訴大家你月薪多少錢,你的社會身分地位是什麼。
可是時代在改變,如果你永遠都一直在follow社會的主流社會價值那一種評判的標準,是永遠跟不上的。還是要回到自己內心,問自己我給自己打分數的方式,我自己評斷好跟壞的標準是什麼?哪一個標準我覺得是可以永遠不變的。
《三分男孩》裡,我看到那個男孩他很清楚,他知道讓自己快樂的是什麼,就是他每天早上拉開鐵門騎著腳踏車到水上樂園跟很多不同的人相處,他在那邊找到了肯定和價值,儘管回到家裡他還是要去面對問題,但是他在心裡面已經找到一個肯定自我、找到自我價值的所在,而不是永遠建立在被打3分的回憶裡。
我在看這部片子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期是怎麼走過的。那是段很尷尬,可能你覺得自己是外星人,別人也覺得你是外星人的時期。在主角的故事裡,你會看到很多對於過去青春的遺憾,但是回過頭來看,反而覺得慶幸,因為在那個尷尬期,整個宇宙都繞著自己轉的那段期間,假設身邊出了一點差錯或遇到一個不對的人,真的會影響你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