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的8月,我到美國開會,到達的第二天是8月8日,碰到老美同事,就祝他父親節快樂,他表情有點奇怪,也沒有回祝我。跟我同行的台灣同事(colleagues)告訴我,美國的父親節(Father’s Day)不是8月8日,是6月的第三個禮拜天。從此我對各國的節日(holiday)、紀念日(memorial day)就比較小心了。我後來發現各國的母親節是同一天,但父親節就有十多種不同的日期。此外,新年也不是只有農曆與國曆,猶太教新年(Jewish New Year)與回教新年(Islamic New Year)時間都不一樣。
我們常說全球化就要有全球化心態(global mindset),這包含理解全球化的商品經濟活動與在地的文化生活,英語能力雖然很重要,但不是萬能。
全球化在商品經濟(commodity economy)是非常全面的,例如貨櫃有20 呎與40 呎的;打國際電話(international call)要先撥國碼(country code),這些是國際通用的。但在節日、飲食習慣與電壓(voltage)等卻有相當的差異,我第一次到中國時,就因為不知道中國的電壓是220 伏特,充電器一插,相機的電池就燒壞了。
以前出國要帶個變壓器(power adaptor),現在可不同了,手機、電腦,甚至連吹風機、刮鬍刀都設計成110到240伏特的電壓皆能使用;可見得商品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ommodity)早已成為趨勢,如果在生產商品時只想賣給本地人,沒有考慮其他國家使用者的需求,那就等於放棄賺錢的機會。
全球有將近70 億的人口,其中有超過20億的人是用英語溝通,而其中16 億的人並非母語人士;其實全世界使用英文的人,絕大部分不是來自英美等國,你只要稍微有點英文能力也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推廣全球英語(Globish)出名的法國人奈易耶(Nerriere)訪問台灣時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說,在IBM擔任業務副總時,就發現用大家聽得懂的法式英文,比老美的美式英文更有業務威力,所以他把自己在全球活動最常用的1500個英文字整理成《IBM老總教你1500字溜英語》一書。
能夠以英文溝通很重要,但不需太過修飾文字或使用太過艱深的字彙,重點是要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特色,多花點時間去了解,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心態,也是能夠幫助你在全球職場(global workplace)獲得更佳成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