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出國開會、參加論壇,或者在國內舉辦全球性的誓師大會等,少不了的是開場的歡迎會(reception party),顧名思義就是歡迎來自各地的與會人士,同時也有熱場的功能,所以即使你再不喜歡應酬,擔心自己開不了口的菜英文,都一定要硬著頭皮參加,相信我,只要鼓起勇氣融入,絕對有意想不到的好事!
如果你想擴展人脈,開創自己的職場坦途,reception party 一定得去,但尷尬的是,你在會場認識的人,可能10 個手指頭都數不到。因此參加前要先做功課,要找出一些破冰(ice breaking)的topic,例如運動、天氣、嗜好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不要怕陌生人,努力地換名片,這就是拉近彼此距離的第一步。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開場三部曲,當然第一步就是換名片,接著就是談談時差(jet lag),第三步通常我會聊聊天氣。時差是初次見面的完美話題,理由是:幾乎所有人都有類似的困擾;遞完名片,就可以先從對方的國籍、到達的時間(When did you arrive?),開始你的破冰之旅。
社交的談話也是有撇步的,我都會想辦法多講話,因為一旦話題的控制權被老外拿走的時候,萬一談的是我不熟悉的領域,就沒辦法繼續溝通。不過外國人在社交場合多半很有禮貌,如果他發現你希望把話題集中到無關痛癢的問題時,他們多半也會配合。
不過,要注意的是你不了解對方的角色與人脈,在reception party時最好不要聊到公事。
同時,要掌握一些溝通技巧,首先是語言部分,訣竅是把對話用字水準降低到你可以掌握的範圍,用3個R就可以做到:
1.改變措詞(rephrase): 用比較簡單的字彙替代較難的字,例如用buy 代替purchase;make 代替manufacture;big 代替enormous。
2. 重複(repeat):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的時候,禮貌地請對方再重複說一次:Would you please say it again?
3. 再確認(reconfirm):尤其是跟金額、日期、地址、電話有關的數字訊息,一定要再三確認,甚至用e-mail,白紙黑字更佳,以免出錯。
此外,要善用肢體語言,最好的共通語言就是微笑,以及四目接觸;千萬不要一直點頭,因為你點頭代表完全了解對方的話語,和接受對方提出的要求。
其他該注意的事項:例如正式場合的穿著(不能穿短袖和運動鞋),不要問女性的年齡或男士的收入、別搶著埋單、不用太謙虛,以免被看扁,稍微熟悉一下當地的社交禮節(尤其是特殊的國家)。
有了以上的社交初體驗,加上不斷的練習,以及人脈的累積,相信你在國際場合會無往不利、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