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布希不要再做一意孤行的總統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4-10-01

瀏覽數 3,650+

布希不要再做一意孤行的總統
 

9月去了美國的東部與中西部,是要重溫對美國總統大選的現場感。

1960年,到了美國的第二年,第一次看到尼克森與甘迺迪對決的總統大選,覺得新奇、興奮。此後,每四年觀察美國大選,今年已是第十一次了。可惜四十餘年來的九位總統中,從美國歷史學者的標準來評斷,還沒有出現過「偉大的」總統(如傑弗遜);「接近偉大的」總統(如羅斯福),他們都相當平凡,甚至平庸。雷根去世後所引起的好評是否會持久,尚待塵埃落地。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的國力及世界的地位,不是靠雄才大略的總統,而是靠相互制衡的制度。這個制度出不了獨裁者,但容易出現平庸者。雷根就自嘲過:「位高、名重、權大、但是影響力小。」

對美國選舉觀察的時間愈長,看到政治人物愈多,對民主政治制度下能產生「最好的總統」的信心也愈少;另一面,看到美國企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 一波接一波的創新,美國學術殿堂中頂尖人才一波又一波的出現,使我們看到了三種類型的美國人:追求權力的政治人物、追求財富的企業家、追求知識的學術界。五年前在另一篇文章中,我對美國的評價仍然表達了今天的看法:「人人有成功的機會,人人有失敗的自由,這就是公平的美國。

大家向前看,大家向錢看,這就是功利的美國。

有眾多的百萬富翁,有眾多的貧窮家庭,這就是殘缺的美國。

處處有大愛,時時有搶殺,這就是迷惑的美國。

右手拿木棍,左手拿胡蘿蔔,這就是官方的美國。」

四年來是布希的「官方美國」,使我對他的經濟成績單失望(龐大財政赤字與沒有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更對他手執木棍的強勢外交政策,產生重大的反感;又受到龐大的軍火業及石油業的利益操縱,使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對其他國家(如中華民國)就掌握在它忽緊忽鬆、忽熱忽冷之中,一些小國也就不得不隨之可憐地起舞。當舊蘇聯在1991年瓦解後,超強的美國就沒有對手可以制衡。如果出現了一個有崇高理想的偉大總統,他會對內約束權力,對外締造和平。

想在變局中搶先一步?遠見週年慶,訂遠見兩年送一年,給你國際政經與前瞻科技的深度導航>

在當前國際現實政治中,台灣不僅已難獲得「永久」的朋友,就連「短暫」的朋友也不易保留。即使「短暫」的友誼,台灣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台灣的外交思考,只能著重以經貿、科技、文化為主的實質外交,揚棄傳統的「建交」。

面對逼近的11月初大選,我的猜測是布希會勝出。布希的真正難題,不是連任,而是如何在第二任中不再做一個平庸的、一意孤行的強勢總統。

在世界權力的汪洋大海中,波濤洶湧;位高、名重、權大的美國總統要謙卑地記住:鐵達尼號也可以沈沒。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