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英、美在野黨的角色

雷飛龍
user

雷飛龍

1987-08-01

瀏覽數 16,000+

英、美在野黨的角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7 / 8月號雜誌 第014期遠見雜誌

英、美兩黨政治的建立,歷史的因素很大。英國起初是由於國王(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受到羅馬教皇反對,於是自己創立了英國國教。英國國內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所以在現代民主政治正常發展之前,英國已經有了兩黨的基礎。民主政治建立之後,有人擁護國王,有人反對國王,逐漸就演變成了保守黨與自由黨。

到了十九世紀,英國的發展走向資本主義,起初資本階級壓迫勞動階級,後來勞動階級逐漸興起。勞動階級最初受自由黨照顧,但是後來發展成一個獨立的黨派。自由黨本身在一次大戰時已經有過兩次分裂,勞工黨興起後,就一蹶不振了。英國兩黨制的維持,歷史上黨派分歧的因素很單純,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因素是選舉權的開放,使兩黨能夠逐漸吸收選民。英國起初只有少數人有選舉權,經過一八三二年一次大改革,以及一八六七年、一八七八年,一次又一次的開放,使兩黨逐漸吸收了一小部份黨員。像法國的一次革命,所有的成年男子忽然都有了選舉權,參政人數一下子增加太多,光是兩個黨,沒有辦法立刻吸收這麼多人。同時出現了很多事件(issues),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有,就容易出現很多黨派。

漸進的英國民主政治

第三個原因是英國的單選區簡單多數當選制。也就是說任何人在單一選區內獲得多數票,不一定要過半數就可以當選。因此使得選民投票時,集中在前面兩個有希望的黨派,不會投給第三、第四名沒有希望當選的黨。

所以從歷史上來說,英國是由一個單純的事件(single issue)形成兩個黨。然後新的事件一個一個出現,兩黨再根據這些事件採取贊成或反對的立場。英國的民主是最漸進發展的,不同於其他國家採取革命手段所製造出來的新體制。同時英國的兩大黨總是針對時代的進步調整立場,所以大體上能維持兩黨制。

美國的兩黨政治又和英國不同。美國在華盛頓時代並沒有黨的存在。因為華盛頓是革命軍總司令,又是最大州的領袖,沒有人可以與他抗衡。在他之後就出了政黨。漢彌爾頓在華盛頓做總統時擔任財政部長,他主張聯邦政府要擴大權力。但是美國獨立之後,一般人民唯恐再出現殖民時代那樣殘暴的總督,因此對行政首長權力的擴大,有相當的戒心。反對派人士就擁戴當時的國務卿傑佛遜為領袖。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是聯邦黨,但是他與傑佛遜私交很好,邀他擔任副總統。等到一八00年傑佛遜上台後,聯邦黨的勢力就慢慢衰敗了。

接著有一段時間沒有黨派之爭,直到蓄奴(黑奴)問題發生,美國國內對於政府是否應該干涉人民蓄奴的看法分歧,一批反對蓄奴的人擁戴林肯成立共和黨,造成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抗衡。大都會裡的幫會,西部各州移民組成的共濟會,以及南方原來反對蓄奴的人結合,成為維持民主黨的力量。但是主要的力量仍屬於共和黨,所以內戰後的幾十年裡,幾乎都是共和黨的天下。

美國兩黨制的維持,單選區多數當選制是另一個重要原因。第三黨在這種制度下不容易出頭。而且由於總統當選後有用人的決定權,同時他又尊重各州議員的意見,多用本黨人士擔任各州大小官職,所以有興趣做官的人,不會投票支持沒有希望的小黨。

多數黨也要團結

至於英、美兩國兩黨政治的運作情形,在英國是採取內閣制。由於單選區簡單多數當選制度,大黨比較容易在國會裡取得過半數的多數。多數黨在議會裡組閣,內閣因此與立法機關合一。內閣實際上是國會的領導委員會,因為這些人是國會多數黨的領袖。另一方面,內閣在政府之中又是行政首長,能發號施令。所以英國內閣是行政權與立法權兩權合一,運作相當有效率。

多數黨本身當然也要團結。由於黨派分裂,黨員就會落選,在單選區簡單多數當選制下,要再起來就難了。在這種限制下,英國議員不容易鬧內部分裂。當然英國黨派的領導階層,也要跟同黨的所謂後排議員(開會時坐在後排的資淺議員)時常溝通。黨內也是要講究民主的。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問政有一定程序

在美國,總統與國會是分立的。總統四年一選。國會分兩種選舉:眾議院兩年一選,參議院是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所以誰是執政黨並不確定。總統可能屬於共和黨,而在國會中,參議院可能共和黨佔多數,而眾議院中民主黨佔多數。美國現在是總統屬於共和黨,而兩院都是民主黨佔多數。

美國以往把政府權力分散,目的是使政府少管事,讓人民有更大的自由,他們稱之為決策權共有的一個制度,使總統與國會共有決策權。結果使政府做事情,一定要經過多數人的同意,使社會不容易進行改革。

在英、美的兩黨政治下,在野黨的功能及角色是批評和監督政府。英國才有所謂的在野黨,美國的畫分並不清楚。英國在野黨要批評政府的政策及人事,提出不同的政策號召選民。補選時,還可對政府造成壓力。

監督政府則是使政府的施政在議員的一再追問下無法掩藏。不過英美的議員在議會裡發言有一定的程序,兩方面一定是一問一答。參加委員會也是按照比例分配。不能由一黨包辦一個委員會。

英、美兩國有健全的兩黨政治,但是亞洲各國至今仍是一黨獨大的局面,主要的原因是亞洲各國建立民主制度的時間太晚。十七、十八世紀,政府原本是無為的,社會上爭執的問題也少,所以贊成與反對陣線分明。反觀我們現在一下子出現很多問題,贊成與反對的意見錯綜複雜,沒有明顯的界線。

需要忠實的反對黨

第二個原因是動亂的國家需要一個中心勢力使它穩定。要求穩定的觀念強於其他要求,因此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黨來領導。

第三點是在新興的民主社會裡,人民對法制的認同比不上對人的認同。因為人可以建立關係,認同可以有好處。在印度,尼赫魯對印度的獨立有很大的功勞。他的成就得到印度人的認同。所以他死後,他的女兒甘地夫人執政,現在他的孫子又再執政。日本也是一樣。日本明治維新時「廢藩置縣」,但是人民還是根據藩屬來效忠。日本現在的派閥也就是以前的藩閥演變而來,也是以人為中心的結合。

亞洲地區的國家,雖然多為一黨獨大,反對黨還是可以扮演批評的角色。批評在都會區容易形成較大的力量。例如日本自民黨在鄉下很有勢力,但東京的知事(市長)曾是社會黨人,京都的知事曾是共產黨人。主要的原因是都會區裡,理想主義高的人士較多,跟政府的關係比較密切,比較敏感。同時都會區較多元化,所以反對勢力容易抬頭。

至於在台灣,反對黨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認為英、美在野黨所扮演的角色是忠實的反對黨,而非反對政治體制,反對國家認同和政治、經濟制度的反對黨。台灣今天需要的正是忠實的反對黨,能在政策及人事上對政府提出批評,並且提出可以替代的政策,而不是反對整個政治體系的革命政黨。

(雷飛龍現任政大法學院院長)

(曹郁芬訪問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