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是我人生的轉折點,那年我很偶然、也幸運地獲得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從此開始了10年的快樂研究生學涯,期間也結識了賢內助及面臨就業的挑戰。
記得在讀研究所時,一天系裡公佈加州大學田長霖教授來校演講,我的指導教授林赫(John Lienhard)特別要我一定要參加。演講那天,由物理系最資深的教授做引言,他說:「今天我來介紹一位目前物理系及機械系最有希望的青年:田教授……」那年田教授約30歲,幾乎已名滿士林,使我這個剛從台灣來的台大小學弟,感到與有榮焉。25年後,田教授任加大校長,我代表工業界的一間大企業去拜訪他,講起這段往事時,彼此還回味一番。
認清自己更有機會
我獲得碩士後,原本考慮去長春藤名校讀博士,但林赫教授說,如果我留下來繼續讀,可能較快獲得博士學位。我考量自己並不見得是做研究教學的料子,就留了下來。兩年後得Ph.D,當時景氣尚佳,立刻獲得多個企業工作的選擇機會。而另一位優秀同學,則選擇進長春藤名校攻讀博士,換了新環境,多唸了2、3年,畢業時又碰到不景氣,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在企業界找到工作。
我常奉勸年輕朋友,如要在大學教書,或從事頂尖的研究,選擇名校是很重要的;但如果要去企業界工作,有許多健全的公立大學,都可以考慮。當然私立名校有很好的校友會,對從事企業管理及財務往來仍是很大的助力。
助人上進積極為善
我畢業後的第一個工作,選擇位於冰天雪地的明尼蘇達州的3M公司,當初選它是因為在總公司的工程研究部工作,可以接觸到多方面的資訊,又較有資源可用。
想不到一做就是32年,歷經國際部掌管亞太投資建廠,並任職多個產品事業部的技術主管。在擔任多年美國人的主管期間,學到了不少做事及做人的道理,也許可以與年輕人分享。
例如我曾經用過一位年輕工程師,因為表現優秀,特准全額資助他念EMBA。他也非常積極,一方面全時工作,一方面利用週末及周日晚間上課;我也交待他的上司,盡量給予方便,不要在上課時間派他出差。這位30歲的年輕人,最後只花兩年即取得EMBA。
30氣盛更要學做人
不料有一天,他的主管告訴我,此君剛拿到EMBA,想立即辭職他就。我立刻召他來面談,我說3年前,我們為了讓他一家調來本單位,花費一大筆搬家費、又資助他唸書,可否改變主意留下來?他說不行;我說希望他能再多待幾個星期,將工作交接清楚,他說不行,新公司需要他立刻上班。
後來我通知人事單位,此人以後不能再雇用。若干年後,他去的那家著名的Arthur Anderson顧問公司,因為ENRON案子,宣佈破產。他當然沒有找我寫介紹信。所以奉勸三十來歲的年輕人,就業時千萬不要過河拆橋,宜好聚好散。
專業之外的嘗試
我35歲左右,透過同事劉麗安認識她的先生高希均。當時只覺得他思路清晰、口才便捷,後來高先生創辦《天下雜誌》,邀我寫文章,我先做了一番嘗試,後來才在《遠見》寫個專欄。當時認識的這位經濟學教授,居然給了我機會用中文寫專業以外的文章,並有園地發表,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林赫先生,在熱傳遞方面很有成就。他30來歲就與比他年輕的田長霖合著《統計熱力學》,是大學重要的教科書。在他任教的3所大學中,有不少博士生,其中有一位後來成為加州大學工學院院長、還有一位則成為國家實驗室主任、台灣立法委員孫國華也是學生之一。
文理兼修豐富人生
但是林赫最大的成就,是他在英文及歷史方面也蠻有素養,當他的音樂家夫人表演時,林赫也偶以朗讀詩詞相應和。後來他在休士頓大學任教時,在歷史系開一門西洋科技史的課,據說他是全球唯一機械系教授在歷史系開課的老師。接著他又在休士頓當地的公共無線電台,主持每週兩次的節目《The Engines of Our Ingenuity》(創新的原動力),每週有數百萬人聆聽,並集結成書。
退休後,他將在歷史系教書的材料寫成另一本書《Inventing Modern》(美國現代化的演進),兩本皆獲各大報書評家的好評。2003年去休士頓見到他時,雖然已70多歲,仍充滿活力。
在這裡奉勸年輕的朋友,在專業之外,可試著培養其他興趣。學文、法、商者,可多涉獵科技方面的常識;學理、工者,多看些文史的書籍。能文理兼修,對個人事業生涯,也許可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