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代起,「全球化」替代了「冷戰」,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帶來了新的議題與新的視野。傳統智慧(conventional wisdom)中的經濟學理告訴我們:透過生產因素比較利益的運作,就會使國與國(或者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貿易與投資帶來互利。可是受到士林推崇的美國第一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孟遜,以89歲高齡,最近撰文居然對「貿易雙贏」持保留態度。
這個說法,正好對當前美國企業委外方式(outsourcing)的優劣,火上加油。美國的委外方式,如外包到印度做軟體工程設計,如沃爾瑪在中國大陸的廉價生產,引起了美國國內「工作輸出」的爭論。包括筆者在內,大多數經濟學者的基本看法還是:低效廉產業的外移與海外低廉生產因素的利用正是全球化的浪潮。政府與產業所應當著力的,不是設法阻擋這種勢頭,而是全力加速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員工轉業的訓練。
一個現代社會,就應當有對這種議題(issue)的熱烈討論。令我擔憂的是,我們政府部門一直缺少全球化的運作,因此政策與步伐總是落後;同樣令人擔憂的是:台灣社會—特別是媒體―也缺乏對國際議題的討論,台灣人民也極少有地球村的思維。最近打開《聯合報》,可以讀到《紐約時報》是一個可喜的例外,劉必榮教授對國際情勢的分析也是電視沙漠中的綠洲。
這就難怪台灣短期訪問的友人(包括當時擔任新加坡副總理的李顯龍先生),不得不以諍言相告:太多的內部政治,太少的國際關注。我們或許可以戲謔地借用「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的WMD,改寫成「毀滅性口水」(words of mass destruction),也就是俗稱的「口水戰」。
如果奇蹟式地,台灣的國會殿堂與傳播媒體能夠讓「政治口水」休戰一年,我相信台灣的GNP、台灣的股市、台灣的信心、台灣的形象、兩岸關係,都會空前提升。這不就是「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可惜的是,大家整天「耳濡目染」的,除了政治,就是花邊。「花邊」就是環繞著一些人物――名人、明星、富豪、科技新貴、民意代表、政府首長……身邊的花絮、軼聞,甚至情色、揮霍、內鬥、貪婪……。台灣人民已經喪失了一項珍貴的自由:眼不見為「淨」(靜)的自由。大台灣的人民是否應當跳出小花邊,認真來看看國際上的大議題。短訪歐美之後,讓我歸納出四個他們最近所關注的大議題:美國總統的大選、歐盟的前景、工作機會的創造、中國經濟的崛起。
沈湎於小花邊之中的讀者,怎麼會有大格局?沒有大格局思維,怎麼會有好結局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