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太太是1989年2月15日到法院公證結婚的。那天是戲劇節,我們的認識和相戀也很戲劇性。」楊樹清說。楊樹清在金門出生、成長,從小就立定志向,要做一個文化人。進入金門高工高職部就讀後,他只念了一年,16歲即輟學離家,到台灣發展。楊樹清在文化界,從印刷社學徒、出版社校對、報社記者、主筆到總編輯,一步步紮實地走著,同時他也在社會大學的磨練中,力爭上游。
緣份∕與生俱來的說服
楊太太從小在都市中長大,常跟著母親看畫展、欣賞創作,對藝術十分著迷,在政治大學外交系就讀時,還擔任校內社團彩虹社的社長。大學畢業後,楊太太白天在中國人權協會當秘書, 晚上則補習托福,準備出國留學。
楊樹清和太太的生長背景天南地北,各自的工作與發展方向也毫不相干, 猶如兩條永遠不會相交的平行線。奇妙的是,因為一個共同的朋友、一場突如其來的雨,兩條平行線開始有了交集。
「1988年3月2日,我們的交會地點在復興南路90號,那是一場偶然的舞會。」雖然只是16年前的一幕,楊樹清仍記得清清楚楚。
「是朋友就要來! 」朋友的這句話讓本來不想參加舞會的楊樹清,決定帶個禮物過去,露一下臉。
那一天楊太太也同楊樹清一般心思,放下禮物就準備趕往補習班上托福課。這時候忽然下起了雨,朋友請楊樹清撐傘送楊太太去搭公車。這是兩人第一次見面,當時禮貌性地交換了名片,在漫步到公車站的一小段路程,聊了起來。
文情∕最浪漫的溝通
「我第一次看到我太太,就覺得她很有靈性、清新脫俗,是我想找的另一半。」楊樹清特地找出過去的日記,上面清楚地記錄著這樣的心情。「不是有人說遇見100% 的新娘嗎?我一看到她,就認為她是我99%的新娘。」而那未能完美的1%,是楊樹清的理性告訴他,「不太可行,因為她要出國了。而且這樣的一個女孩子,對我來說有點像神話。」
一個多月後,楊太太任職的協會要編刊物,但是她沒有經驗, 也不會做。這時候她想起了在出版社任職的楊樹清,撥了一通電話過去請教。這通電話似乎是月老為兩人繫上的紅線。恢復聯繫的兩人,通電話次數愈來愈頻繁,楊樹清也用他的文情,寫了七十多封信給楊太太。「那些信我都有編號,一直保存到現在。」楊樹清說。
扶持∕相守偕老的力量
兩人之間明顯的化學變化在於某一夜長達8小時的電話熱線發酵,從晚上9點聊到隔天早上5點,從編輯出書,深入到生命經驗的交流,兩個人有聊不完的話題。掛上電話後,楊樹清馬上將那一晚聊了8小時的心情付諸文字,寫成書信寄給楊太太。
「這就是相信愛情的力量。」楊樹清和楊太太結成連理。結婚初期,楊太太配合楊樹清, 支持他創辦一份社區報《金門報導》,並中斷了出國留學的計畫,改為在國內進修碩士。結婚5年後,楊樹清陪著楊太太到加拿大攻讀藝術教育博士,扮演奶爸兼伴讀的角色。
楊樹清夫妻堅定地認定這份感情,全心全意支持對方的決定,相互扶持,共同成長。或許這就是他們從相戀到相守,一路走來, 彼此最大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