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人看30世代

丁學文
user

丁學文

2005-02-01

瀏覽數 4,450+

從經濟學人看30世代
 

睽違6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2005年開春由其北京辦事處發表了一份長達9頁的台灣報告〈Dancing with the Enemy〉,對兩岸現況提出了他們的觀察及建議。

《經濟學人》變了嗎?

照說,這不過就是一本英文雜誌寫了篇報告,好像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不過,我想對於熟悉全球財經的人都很清楚,過去數十年來,《經濟學》人一向以敢言著稱,其擲地有聲的論調多年來也一直成為很多國家政策施行的參考依據。尤其其三不五時發表的各國報告,更成為國際間對各國情勢判斷及國力消長的重要指標。

所以,當《經濟學人》及《經濟日報》在今年1月,邀請我參與其在台灣舉行的「台灣大調查」論壇時,我欣然接受,並希望自己也能從這次接觸中了解英國《經濟學人》作為一個全球的主流媒體,對台灣,甚至兩岸現況有何超然的見解及中肯的建議。

為著準備這次的座談,我很仔細地閱讀了這次報告發表的7篇文章,從報告中形容的轉變中的台灣,到其刻畫兩岸產業競合現況,甚至於對兩岸未來的建議,說實在的,我真的到了廢寢忘食、反覆琢磨的地步。終於,我失望地發現我有看跟沒看一樣,文章雖厚,卻都好像是一些我們早已注意到,甚至無力解決的事,尤其當我面對面和《經濟學人》的來台代表,對台灣產業的現況及未來分別提出看法時,我更感覺到對方的反應始終欲言又止、閃閃躲躲,那個感覺很怪,也很令人無法理解。我不知道為何有如此大的落差,也不想去庸人自擾之,但晚上回到家裡,我決定好好研究是《經濟學人》變了,還是兩岸之間的複雜度已超過國際間所能理解?

6小時看盡6年消長

經過了自己超過6個小時的鑽研,我卻有了兩個發現,這兩個發現讓我深深感到大環境變化如此快速及不可測,但我們能把握的機會卻又常常是稍縱即逝。

首先,大家可能不知道《經濟學人》上一次發表台灣大調查,已是6年前―1998年11月―所發表。諷刺的是,那次的主題是〈Inpraise of Paranoia〉,內容主要是對台灣能在風雨飄搖的亞洲金融風暴中脫穎而出提出讚賞及分析,在系列文章中分別以「小中國」「小矽谷」及「生存的神話」來形容台灣在金融風暴的亮麗表現,最後一篇文章中特別針對兩岸提出了中肯、《經濟學人》式直言不諱的政策建議,希望台灣能再次以這樣的精神來利用中國的開放,再次創造奇蹟。

這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嗎?原來《經濟學人》還是《經濟學人》,但是他們卻已不願針對6年前他們做過的建議提出再次的呼籲。另外,在過去這6年中,《經濟學人》卻一口氣發表了3次有關中國大陸的調查報告,分別是2000年4月的〈Now comes the hard Part〉、2002年6月的〈A Dragon out of Puff〉及2004年3月的〈Behind the Mask〉。甚至連這次執筆寫台灣大調查的也是他們派駐在北京的團隊,大家如果用心去看看這5篇報告的內容,就會驚覺這6年來兩岸之間的消長。我相信國內有一大把人有能力把國際經濟情勢分析得比我更精闢、更精采,但大家卻一定無法體會我在細細讀完《經濟學人》台灣的2篇及中國的3篇調查報告後,心中那份淡淡的惆悵及失落!

奇蹟的基石就在身邊

台灣現在30郎噹的年輕人所面對的國際競爭,比6年前更快速、更難以捉摸。但是如果連國際媒體都對兩岸複雜議題低調以對,或歸諸於政治操作之時,誰又有把握我們每天從國內政治人物、工商鉅子口中,甚至媒體口水中所獲知的兩岸生存價值與觀念,有多少可信度?年輕人其實不需要害怕競爭,也不需要去害怕挫折,人生本來就充滿了許多不可預測的變化,但年輕的你們一定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培養起自己健康、兼容並蓄的個性和獨立判斷的能力,並請多花些精神孕育自己的競爭力,讓自己隨時擁有接受挑戰的準備。我也看到台灣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對自己對國家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甚至覺得反正未來一定越來越差,再努力也於事無補,倒不如玩樂趁現在、享受要及時,就算用現金卡或信用卡不停的預支未來也在所不惜。人說飯可以隨便吃,日子可以隨便過,但人生可無法得過且過!其實我覺得現在生活在台灣的年輕人,正是整個大中華圈中最幸運的一群。

遠見39週年|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超級好書《黃仁勳傳》、《為什麼要睡覺》、《看得見的高效思考》

在你周遭的家人、長輩及同事無不希望你出類拔萃、幸福快樂,而這群人也正是6年前《經濟學人》筆下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基石。只要你願意張開你的雙手,用心去營造你自己與家人、朋友、同事的互動關係,你會突然發現能讓你勇敢面對不可預測未來最好的倚靠,正是這些每天在你周遭,你卻視作理所當然的朋朋友友。

掌握身邊的幸福,你會發現掌握未來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對吧!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