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自己的30警鐘!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05-02-01

瀏覽數 4,150+

敲自己的30警鐘!
 

因為我怕我過了30歲就沒有動力了。」國內知名珠寶設計師林曉同說。30歲那一年,原本在傳統銀舖擔任珠寶設計師的他,毅然決然放棄這條高薪穩定的路,在同業一致不看好的眼光中,他成立個人工作室,自創珠寶品牌。

聽見第30聲警鐘

坐在個人工作室的大桌子前,林曉同的背後是台北信義區繁華的景色,桌前讓人眼花撩亂地擺放著女人愛不釋手的珠寶飾品,這些珠寶簡潔中帶著華麗感,極具都會特色,金飾廣告中任賢齊所代言的火焰金飾系列,引起市場男性金飾風潮,正是林曉同在幕後操刀設計。

自行創業5年下來,林曉同成功地打響了他的個人珠寶品牌,進駐著名百貨商圈設櫃,憑藉著只是當初一股「我有話要說」的勇氣。

今年35歲的林曉同,憶起當年不顧一切的勇氣,不可思議地說:「我已經過了30歲,現在如果叫我創業,我已經沒有了那個勇氣與膽識;30歲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警鐘、一個人生關卡,接近30歲的時候,我有巨大的恐懼,那時候我想,如果我的人生沒有在30歲時突破,以後也不太會有勇氣嘗試突破了。」

復興美工產品設計科畢業的林曉同,原本在貿易公司做禮品設計,因緣認識一名香港珠寶設計師,從助理做起,學習繪圖、接單與製作,就這麼開啟了他對珠寶設計的天份。

「不務正業」的熱情

1990年,林曉同開始從事珠寶設計工作,當時他在一家傳統銀舖擔任珠寶設計師,但是身為一位設計師,他想創作的是他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按照公司的要求。那時他已多次抱回國際珠寶大賽的獎項,為了讓別人看到他的個人設計與風格,他決定自創品牌。林曉同形容當時自己是初生之犢不怕死,帶著20幾歲的熱情去燃燒準備30而立的年紀。

「台灣很少有設計師能夠在商業的舞台上站得穩,因為理想與現實很難兼顧,大家都說我撐不了多久。」林曉同回憶說。但是接近30歲了,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改變,就算是不成功,至少日後可以心甘情願面對未來。

當時,台灣的經濟正好開始走下坡,朋友勸他景氣低迷更不應該出來創業,但是他仍不改初衷地說:「在不好的時機出來創業,如果我做得好,一旦時機好轉,我的腳步也站穩了。」於是,他開始了別人眼中「不務正業」的設計生涯。

表現真我就有機會

對於未來怎麼走下去,他沒有想太多。他一心想讓大眾了解林曉同的珠寶設計風格,於是在誠品書店敦南店的藝文空間租下40幾坪的展覽空間,為他10年來個人的珠寶設計作品,作一個生涯總回顧。

【遠見 x 未來兒童雙刊共讀】週年限時優惠,不只加送一期,還送《未來兒童》知識庫權限!

當時他打破一般珠寶展總是將珠寶放置在鋁櫃中展示的常態, 用開畫展的概念拉上帷幕,製造光影的效果,不同的設計款式刻意用意境鋪陳,現場甚至提供咖啡給來賓,讓大家悠閒自在地觀賞。

結果,風評大好,許多人對那次的個展印象深刻,知名百貨公司也主動向他接洽,請他到百貨公司設專櫃,林曉同開始展翅高飛,這是當初他完全想不到的事。

對於自己的幸運,林曉同一路走來有太多感慨。他說,台灣的珠寶設計師很孤單,缺乏官方在背後強力的支援,一旦沒有市場性就活不下去,不像國外設計師,可以專心創作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每一次的國際珠寶參展,林曉同都是靠自己報名爭取參賽。許多國際珠寶商都很訝異台灣珠寶設計師的十項全能,從設計、製成、到銷售,可以獨立一手包辦,迥異於其他國家的珠寶設計師,只專心於創作上。

要自己的名字=珠寶

林曉同說,那時年輕的他總是感到相當悲憤,憤怒台灣的企業文化不重視珠寶設計這一行、憤怒屢獲國際大獎的他,在國內依然沒有任何發展機會。即使現在成立了個人工作室,依然受限珠寶的製程:必須將鑄模外包到衛星工廠,成品若不是設計師的構想原形,就必須一來一往花上3、4個月的時間去溝通改善。

「國外知名珠寶的設計圖案我們不是做不出來;是因為無法掌控製作品質、無法大量生產出來。」林曉同說。

後來, 他覺得憤怒無濟於事,開始找出自己的路。結合過去工作對市場的熟悉,讓自己的設計作品既保留原創性,又能符合市場需求,降低一般人對珠寶高不可攀的感覺。

現在,林曉同這個名字已經等同於珠寶的代名詞。去年情人節,林曉同推出名為「亞當與夏娃」的項鍊,設計了一個精巧可愛的肋骨,象徵聖經故事上形容夏娃是從亞當身上的一根肋骨所變成,深受都會男女、情侶們的青睞。

現在看來,當初30歲時響起的警鐘,反而為他開啟了人生下一個階段的新方向。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