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週年慶 遠見週年慶 現在訂就送亞諾納$4,490行李箱、兩張西堤套餐餐券

究竟為誰進修?

丁學文
user

丁學文

2005-04-01

瀏覽數 3,800+

究竟為誰進修?
 

三年多來,很多熟悉的、不熟悉的,或新認識的朋友都對我說:每個禮拜三早上我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中的國際財經雜誌評析讓他們受益良多,也成為他們塞在上班車陣中最好的打發時間工具。我每每都微笑以對,其實我自己內心深處很清楚,從三年多前接受電台的邀請迄今,真正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我自己。

督促的鞭子操之你手

在這個資訊爆炸、變動速度極快的年代,不論你在職場的哪個階段,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經驗: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專有名詞,以及你桌面上越堆越高的當期國內外雜誌書籍,要不沒有時間看、要不沒有心情定下心好好研究。好不容易有空瞄到它們,卻無奈地發現新一期的刊物又已無情地陸續寄來,於是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帶些罪惡感地把這些過期卻嶄新的報章雜誌處理掉,但內心深處那個空空的洞卻越來越大,越來越深。於是乎,你深感不但無法掌握知識,卻反落得被一波波的資訊逼得喘不過氣來!最後弄得你老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定得排除萬難,好好再進修;加上如果不小心工作又遇到挫折或瓶頸,那就更可能因為這樣而興起了非得拋棄一切,再進修、再充電的念頭。

雖然相較於大部份的人,我已經算花很多時間在閱讀了,但其實我也曾經這樣挫折過。所以當我有機會接受這個一週一次的邀請時,內心深處其實是暗暗希望藉由每個禮拜三的時間壓力,逼自己一定得把手邊所有報章雜誌做個清倉。就這樣,一轉眼三年多過去,除了確實逼自己養成了良好的閱讀消化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對充電加值或再進修也有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體會及感受。因為我真的覺得如果你真的想再充電進修,其實不一定非要和大家一樣,為了聽別人為你的進修行為喝采而辛苦地去擠那道研究所窄門。與其把自己和周遭的人累得七葷八素,或讓自己更累、更茫然若失,不如換個角度,用比較不一樣的角度去重新思考進修的定義。

進修管道俯拾皆是

說真的,自從EMBA興起,台灣這幾年也流行起一股再進修的風潮,加上一些所謂名人雅士前仆後繼的推波助瀾,於是「要不要去讀EMBA?」好像漸漸成為另一個現代上班族的煩惱及掙扎。而我更常常在大專院校演講時發現,這些年台灣經濟成長漸趨緩慢,眾多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大不易下,也以攻讀研究所做為暫避不景氣的良方。其實不管是白領階級因為瓶頸、充電、人脈去搶讀EMBA,或學生不想畢業即失業的勉力進修,我覺得大家其實都應該先把別人的想法丟到腦後,好好讓自己坐下來,想一想你到底為什麼想進修、到底要進什麼修?

我這幾年總是不停地碰到有朋友問我:「你覺得我該不該去考EMBA或研究所?」每次我都很不客氣地回答他:「奇怪了,你自己都不知道,我哪裡會知道!」這真的是我的真心話,有太多的人去進修只是因為大家都去了,你若進一步問他進修的目的,他會告訴你一脫拉庫人脈啦、圓夢啦、名校加值啦,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大道理,聽起來真的很有那麼點道理,但是我一直想不通的是,這些目的真的非要犧牲自己兩三年的週末及龐大的金錢才能達到嗎?難道靠自己一定的努力不行嗎?

當然,我不否認,是真的也有不少先進的確是在再進修後,為自己的管理找到了突破及再出發。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就像我自己的例子,其實有時候,善用自己周邊的資源,加上一些巧思,進修的管道其實俯拾皆是。能不能有成效?其實取決於你心,是吧!進修的實踐在於你為自己做了什麼,不在你希望別人認為你做了什麼!

別忽略學堂外的可能

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競爭時代的來臨,大家會發現各國與國之間以及各產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但IT、金融、甚至於傳統產業的經營模式卻越來越相似,也就是說,不管你身處哪個產業或公司,你會發現你無法再獨善其身,越來越多的工作必須靠跨部門的整合來完成。

想在變局中搶先一步?遠見週年慶,訂遠見兩年送一年,給你國際政經與前瞻科技的深度導航>

其實這會讓我想到,有很多人進修的原因在於希望增加自己不同領域的專業,譬如說,生產出身的人想去學校學習財務管理;或是已身居管理層,希望藉由讀國際貿易課程了解國際運作。然而,與其辛苦考入學校,向老師或別家公司的財務人員學習財務,你為何不就近利用你自己公司的財務部門去填補你這方面的需求?人們好像習慣性地喜歡捨近求遠,製造艱難度去合理化自己的辛苦進修,卻總是輕易地忽略了身邊處處可供自己加強進修的機會。

如果我可以簡單的利用一個廣播節目的邀約,約制自己去完成進一步提升自我專業的目的,那我相信大家只要願意多用些心去觀察,了解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你不單可以輕鬆地學到新專業,甚至會發現現階段的你,到底需不需要進修、該如何進修等疑惑的答案,突然之間都將清清楚楚的浮現在你的腦海中。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