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留在原地?你一定是瘋了

沈雲驄
user

沈雲驄

2005-10-01

瀏覽數 3,650+

留在原地?你一定是瘋了
 

常被罵「想太多」的人,最近的痛苦指數應該很高。痛苦的來源之一,是全球經濟情勢再度出現戲劇性的轉變,各行各業如今忙著應變;痛苦的來源之二,則是大多數企業都在長期策略與短期生存之間左支右絀,從老闆到員工都被迫繃緊神經,明顯感受到壓力愈來愈大、情緒愈來愈壞,也失去了工作成就感。到底,接下來會怎樣?怎樣才能擺脫眼前的徬徨?

最近幾本新書,不約而同地試圖針對這樣的困惑提出解答:

「痛苦。」史蒂芬‧ 柯維(Stephen R. Covey)在他的新書《第8 個習慣》(The 8th habit,天下文化出版)中,一開始就點出這樣的心情。柯維認為,假如上班族透過數字說話,那麼我們所聽到的將是很大聲的吶喊:十個上班族當中,只有不到四人清楚公司的目標是什麼,對自己的工作表現滿意的人也只有一半左右。也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人根本是在不清楚目標、不滿意工作的情況下混日子。

這種痛苦自然也感染到經營者身上。以《僕人》(The Servant)一書竄紅的暢銷作家詹姆士‧杭特(James C. Hunter),最近就嘗試透過新書《僕人修鍊與實踐》,點出當前領導人所面臨的困境──不知道如何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也不了解部屬真正的需求。杭特指出,這些經營者都不知道,大多數工作者辭職其實都不是因為真的想離開公司,而是想「放棄他們的主管」。

經營者也好,工作者也好,焦慮的背後其實都有充分的理由。首先,是全球經濟情勢的變化,其中又以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崛起最讓人關注。因為,從油價到利率,幾乎所有重要的發展都是因此而發生。這幾年來中國、印度等經濟體的快速起飛,不僅吸引了全球資金大舉湧入,也為這些國家帶來優異的外銷成績,而優異的外銷一方面帶來天文數字的外匯存底累積,二方面也帶來龐大的原物料需求。高外匯存底牽動國際外匯市場,高需求則造成包括油價在內的國際原物料快速飆漲,進而牽動全球物價、利率與經濟前景。

美國經濟戰略學院院長Clyde Prestowitz在他的新書《三十億新資本家》(Three Billion New Capitalists)中,分析了亞洲崛起所可能引發的連鎖效應。Prestowitz認為,第三波的全球化正在席捲世界。舊有的全球經濟結構,將會在這第三波全球化中被摧毀,新的結構──例如中國──正在成型。雖然,Prestowitz所憂心的對象是美國,但應該擔憂的又何只是美國?在台灣,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企業,都在擔心著自己因為看不清趨勢,而錯過了錢潮的大浪頭,更害怕自己踩在即將退去的浪頭上,從此無法翻身。讓企業焦慮的另一個原因,是新經濟熱的捲土重來。和上一波不同的是,這次好壞消息夾雜,讓人更摸不清方向。一方面,從Google上市後股價屢創新高,到eBay用天價買下Skype,一度如過街老鼠的網路公司,如今再度頻繁地出現在財經版面。然而另一方面,有些曾經被捧上天的科技股王,卻顯得欲振乏力,市場的投資評價也愈來愈差。更重要的是,對於企業而言,新經濟熱的捲土重來,到底是好是壞?

著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羅傑‧艾卡利(Roger Alcaly)的答案很直接:好。他兩年前出版的《TheNew Economy》最近推出了平裝版,他在新版的前言中指出,這兩年來儘管股市與景氣經歷了幾次的起伏,新經濟的力量卻始終沒有消退,今天的全球經濟基本上比十年前還健康,而且新經濟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技術創新,還會持續下去。

怎麼辦?幾位作者都提供了相當積極的建議。杭特基本上延續他的「僕人式領導」主張,提醒經營者面對變局不是盲目運用自己的權威,而是應該養成一種更謙卑、無私與尊重他人的精神,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團隊,做出正確的決策;上班族也應該放棄無謂的抗拒與消極,重新理解企業的運作以及主管的處境。柯維則是鼓勵讀者「找自己內在的聲音」以及「激勵他人尋找內在聲音」。

有趣的是,儘管這些建議都不相同,卻幾乎隱含著同樣的主張:改變。別看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幾位作者都發現並不容易。Prestowitz就指出,大家所擔心的全球化、中國的崛起其實都不是新聞,值得憂心的反而是:太多人還在故步自封。即便是看見這個趨勢的專家,都往往抗拒改弦易轍。「冰山就在前面,」他說,很多國家與企業就像問題百出的鐵達尼號,面臨迫在眼前的冰山卻沒有應變的能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整艘船迎頭撞上。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我們所處的經濟正快速迎向知識經濟時代,要面對它就得「學習全新的思維」,柯維引述愛因斯坦的話指出,面臨重要問題時,停留在發生問題時的思想高度,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想讓生活發生本質上的重大變化,你必須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他說。無論是改善工作或改造企業,都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杭特說:「精神失常的定義就是一直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有不同的結果。」想想看,我們不正是如此?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