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近二十年,我旅行了很多國家, 也逛了一些博物館,但早期逛博物館的意義,不好意思,有時候實在是不能不去逛,因為有好些博物館、美術館實在太有名氣了,指南書皆極力推薦,給了許多顆「★」,讓人覺得不去逛好像沒臉回家似的。我有很多朋友都有類似「心理掙扎」的經驗(尤其那些參加旅行團的人),但不得不進去逛的另一個理由是,上廁所的時間到了。
但老實說,你逛了老半天,有看到那些鎮館名畫或仰慕已久的大師名作嗎?
而且,當你真的來到曠世傑作前,例如「蒙娜麗莎的微笑」(巴黎羅浮宮)、「最後的晚餐」(米蘭聖母教堂),又是一堆人牆、蛇陣擋在前面,看看時間好像又不夠了,只好匆匆一瞥,抱憾離去。
「他們在吃啥米?」「看不大清楚,好像是麵包、餅乾和酒啦……耶穌真窮喔!」我想起在「最後的晚餐」旁偷聽到一對台灣老夫婦的對話。
還有,當你逛了一個多小時後,有沒覺得已經累個半死、口渴,甚至有點頭暈眼花?
其實,這都是因為你逛美術館、博物館,沒有方法所致。不論你逛的是巴黎羅浮宮、奧塞美術館,或紐約大都會、現代美術館,或畢爾包古根漢,或開羅、雅典的考古博物館,或任何世界級的美術館、博物館,甚或台北的故宮,想在短短數小時或一天內飽覽一切,你的心是不是太過貪婪了些?
舉個例子。希臘我去了四次,有三次去了雅典的國立考古博物館。第一次進去,一看都是石頭雕像,很多甚至殘破不堪,看了幾眼,不到半小時就出來了,這其中還包括蹲了十分鐘的廁所(吃壞了肚子)。第二次,因為對希臘神話略有了解,逛起來就有意思多了,不過走了兩個小時,就累壞了。第三次,逛了三個多小時,還意猶未盡,也不覺得特別累。各位一定會奇怪,這之中的差別、關鍵在哪裡?
所以,我想與各位分享一個方法──懂得減法比加法來得重要──有如神探福爾摩斯辦案使用的「演繹法」邏輯,他說:「當你一一消除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那個,不管是多麼不可能,一定就是你要的答案了!」是啊,當你一一消除你不想看的東西,剩下的就是你必須要看的了。
老實說,一個偌大的美術館、博物館,東西那麼多怎麼看?尤其又沒那麼多的時間或者沒有專人導覽的情況下,怎麼辦?我的做法是先去禮品店(通常這是參觀者最後才去的地方),花半小時蒐集情報(例如Post Card、精選集),看看哪些是必看的「鎮館之寶」(通常圖片出現最多的就是),其它的就「減」掉了──看一眼或者跳過算了。其實看博物館就像福爾摩斯探案,能夠找出你想看的東西,是很有意思的過程。
如果你每件都想看、都要細細看,恐怕走了幾個小時,也不見得看到最重要的館藏,尤其是那些規模很大的博物館,例如俄國聖彼得堡的冬宮(Hermitage),四百間展示廳真要全走下來,估計有二十二公里,就算每件只看一分鐘,每天逛八小時,也要十五年才看得完。
人的天性,往往貪多,希望能一次看完、吃完所有的東西。這是撈本心態使然,偏偏有這種心態的人,看到的東西愈少,因為有看等於沒看。這就是我說的「懂得減法比加法來得重要」的意思──其實人生不也是這樣嗎?與其不停地賺錢、擴張需求,還不如降低需求來得踏實,這是人生的減法,也是豐富人生的做法。
還有,我逛完展品後,會再到Café休息一下。通常,美術館的Café也是另一個藝術空間,布置和杯盤設計常有令人意外的驚喜,咖啡、飲品也都有一定的水準(台北美術館例外)。
因此,一定要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進去那兒沈思或品嚐一番。
然後,走之前,我會再回到禮品店挑選紀念品,譬如印有館藏圖案的絲巾、T-Shirt、咖啡杯、複製品等等。帶回家後,實際上,博物館的館藏已經不知不覺地融入你的生活中,開闢了你的藝術空間,提升了你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