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誰在影響紐約30世代?

楊芩雯
user

楊芩雯

2006-06-01

瀏覽數 2,800+

誰在影響紐約30世代?
 

台北的30世代看《30雜誌》,那麼紐約的30世代又是靠什麼媒體來吸收養分?進行每個月閱讀二十多本雜誌的田野調查後,我發現答案是《紐約》(New York)雜誌。

或許台灣知識分子最耳熟能詳的是《紐約客》( New Yorker),但若細看封面故事、版面設計和雜誌內容來抽絲剝繭,《紐約客》分明留著35-40歲菁英分子的血液,另一本《TimeOut New York》純粹給20-30歲玩樂主義至上的年輕靈魂,只有《紐約》的定位是恰好瞄準30世代那帶著些許尷尬、卻又機會無窮的中間地帶。

《紐約》雜誌每週與讀者見面一次,編輯群擅長用諷刺的角度精準看待30世代關心的政治、社會、經濟,以至於名人圈八卦。從部落格經濟(Blogonomics)、世貿遺址重建的弊案內幕、甚至是最近跑到百老匯擔綱歌舞劇女主角的類過氣女星茱利亞羅勃玆,都可以理所當然成為《紐約》雜誌的封面焦點。

影響力將取代權力?

《紐約》雜誌5月號大手筆製作了「影響者」(The Influentials)專題,選出近兩百位正在改變紐約面貌的各方要角。從《紐約》雜誌製作影響者專題的態度,最能看出它所代表的紐約30世代新精神──社會上正興起一股從注重「權力」到崇尚「影響力」的價值轉移。

在《紐約》雜誌編輯群的解讀裡,相較於權力主張由上而下的改變,影響力卻是種由下而上的翻盤運作。影響者不見得有名有權,對普羅公眾來說,他們常常是一小顆無名螺絲釘,但卻牢牢卡在各自領域的齒輪轉動關鍵處,日復一日從微小圈圈轉成巨大漩渦。

其中一個螺絲釘是書籍出版領域的影響者之首亨絲莉(SessaleeHensley),她是美國最大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的小說採購主管,這名字鮮少圈外人聽過,但對欠缺名氣的小說作家來說,亨絲莉絕對是他們最想親口說書的對象,因為她能決定哪本小說放在邦諾書店的入口,甚可要求出版社換封面。由此看來,影響者專題對30世代的啟示再明顯不過──攀權帶故不容易,但尋找關鍵卡位點並堅持扎根的眼光和勇氣,你卻不能沒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