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全球任何一家資訊用品店裡陳列的筆記型電腦,每五台就有四台是台灣業者生產的,幾乎所有桌上型電腦的主機板、無線網路卡、光碟片都是台灣廠商製造的。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展示架上,近半數的數位相機也出自台灣廠商之手。
這些電子產品靠上游的半導體,表現出各種多樣化的功能。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包含IC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等業者,IC專業晶圓代工服務擁有世界七成市占率,全球最大的IC封裝測試服務業者也在這裡。台灣前五大IC設計
公司,已經躋身全球前二十大的排名。從1976年台灣派出第一批種子部隊赴美學習IC技術,到三十年後的今天,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已蔚然成林。經過幾十年發展,台灣的電子產業上下游已經連成一氣,織成一張嚴密、富彈性產業鏈結網。
沒有TAC,就沒有台灣IC
1974年,當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TAC)顧問潘文淵向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提議發展IC技術,以提升台灣電子產業時,台灣正在從加工出口區、外商裝配廠,學習摸索未來獨步全球的彈性製造能力。
在孫運璿一肩扛起所有責任、潘文淵戮力以赴的前提下,啟發了TAC顧問團一片丹心為國的驅動力,共同播下台灣的IC種子。以「為台灣電子工業披荊斬棘,捨我其誰」的使命感,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能夠在RCA(美國無線電公司)合約限制、比IC製程還長的政府採購流程、幾乎沒有彈性的預算和審計制度的規範之下,仍然買到他們心目中最適合的製程設備、逐一補齊所有關鍵技術和工廠管理的環節、設計出自己的產品,並用最接近民間公司的形式營運。也因此,為台灣IC產業打下最初的基礎。
TAC對於台灣半導體業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在1990年代之前,大大小小的IC計畫決策、技術開發的方向、進度等,幾乎都靠著TAC顧問群在每半年舉行一次的大型會議中指引。
他們為工研院擬訂與大型IC公司技術合作的邀請函,評估所有競爭提案;他們協助擬列設計、光罩、製程設備等研發實驗室所需要的器材清單和工廠動線規畫;他們也幫台灣和RCA等公司談判。在國內對IC經驗還是一片空白的時候,TAC顧問充分發揮了引路的功能。
不但製造IC,更製造人才
更重要的是人才徵募方面,在TAC的協助及篩選下,工研院成功地從國內外招募到傑出的工程師,組成台灣IC產業的第一批種子部隊。後來這些人一個一個成為IC產業的領導者。
TAC也正確地選擇了適合台灣發展的CMOS技術,要是當時以「顯學」的NMOS為主,或像韓國從Bipolar入手,我們的產業發展至少還要多繞些路、多花一些時間。這些TAC顧問們都沒有拿台灣的薪水,但是在潘文淵的感染之下,個個賣力。連在美國的TAC顧問群,也是這樣的一群人,犧牲假期,不領台灣的薪水,多年以來,義務定期往返美台兩地,盡力督導計畫的方向,不斷催逼工研院電子所挑戰更前瞻的技術。
今天看來,使命感和信心,才是建立台灣IC產業的無形關鍵。少了早期這些人的傻勁,工研院電子所的IC計畫恐難成功,聯電也難有大的發展,更不可能造就之後的產業茂林。
台灣半導體
產業之父:潘文淵
一群沒有經驗的工程師,想要改變指導老師給的配方,用自己的選擇來營運一個高科技的工廠時,有位義工顧問挺身替他們爭取。他還帶領了一群在美國的顧問,每週末義務為台灣工作,籌畫、評估移轉半導體技術的各種細節,一路催逼大家快點跟上世界的腳步,輔導IC計畫的進展和方向。他是潘文淵,帶領的是孫運璿見證之下成立的TAC美國顧問群。
為台灣IC產業紮根
潘文淵一生沒有領過台灣的薪水、沒有受過台灣的教育、沒有在台灣定居,卻以滿腔愛國熱忱,替台灣寫下第一份發展IC技術的計畫書。之後,為了落實這項計畫,他提早從RCA普林斯頓實驗室總監的工作退休,轉而在台美兩地奔走,傾全力讓IC技術在台灣生根。
潘夫人眼中的潘文淵有著謙謙君子的特質,總是把功勞歸給別人,也甚少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從潘夫人在1978年寫的一篇短文裡,得窺潘氏夫婦為早期台灣IC產業奔走的奉獻情操──
「多年來,文淵經常與我討論『如何幫助他所愛的祖國』,在他尚未老到無法做任何事之前,顯然這是他最大的心願。」
「文淵希望立即放棄自己在RCA的管理職位、提早退休,其次是我必須配合文淵經常得飛回台灣,放棄在紐澤西州永久任教之資格。那時侯,我已教了十八年的書,工作的安全感與高薪讓我難以割捨,再加上財務上驟然的龐大損失,讓我難以同意他的一腔熱血。後來,我們做了更多的討論,我終於同意國家第一,個人幸福第二。我是女性,而女性應與男性擔負同樣的責任。積體電路計畫對台灣工業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它可以讓台灣電子工業由勞力密集轉向技術密集。對我們潘家而言,這是一個能為祖國經濟繁榮貢獻心力的機會。」
IC計畫精神領袖:
孫運璿
當專家搖頭、權威說不的時候,有位政府高級官員,願意賭上仕途,支持一群幾乎沒有經驗的工程師,為台灣創一個新的產業。他用國家的使命感激勵他們,規定他們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個人是孫運璿。
孫運璿任經濟部長時曾應邀訪問韓國,看到韓國「科技研究院」高薪聘請一批韓國留美學人,致力研發電子、化學、紡織等先進技術,此情此景看在孫運璿眼裡,暗自著急。「我們如果再不做,就趕不上了,」《孫運璿傳》中寫道。
不論成敗一肩扛
孫運璿的關心和呵護,是IC計畫成功的源頭。「你們儘管去做,外面的批評我來頂。」這是他對計畫主持人──當年33歲的胡定華說過的話。
在主事者對IC產業毫無概念的年代,包括當時國科會主委、海外專家顧問等,都表示強烈反對。他們認為IC這條不歸路,會吸光台灣所有資源。但是這計畫攸關台灣的全面、長遠發展,孫運璿還是決定做了,也把所有的質疑和反對,一肩擔了下來。
在1975年,孫運璿親手寫給潘文淵的聖誕卡上寫著:「此一計畫在兄等大力協助下,只有成功,不會失敗!外界阻力雖不免,不必介意。」他把所有的阻力,都用「不必介意」四個字帶過。
潘文淵曾說:「跟著他做事是值得的,他不是在為官場的下一步打算,我實在佩服他。他信任一個人就信任到底,還說丟官也要把這件事做好。」孫運璿的信任和魄力,贏得所有TAC成員的敬重。就像一個連鎖反應, TAC成員盡心扶持執行IC計畫的年輕人,證明台灣可以製造出可靠、便宜的IC,之後繁衍出一個產業。
「台灣發展IC成功,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孫運璿。」交大教授施敏肯定地說。
TAC總顧問:
虞華年
攤開虞華年的履歷,會看見院士、技術委員會成員或主席、公司的顧問或董事、協會主席、獎章或卓越成就獎等,幾十條顯赫的榮譽,他還曾在IBM華生研究中心(Watson Research Center),帶領最尖端半導體製程技術開發的研究部門長達十年。
虞華年從1977年加入TAC,是當時唯一致力於先進半導體製程發展的TAC成員,也是世界頂尖的半導體專家。他在80年代,讓IBM領先世界其他公司,突破半導體1微米(um)製程的技術障礙,讓產業遵照摩爾定律所規範的速度,繼續發展下去。
難得的是,這樣的一位專家,有著寬大的胸襟和服務社會的熱忱。他秉持著TAC不接受薪酬、不在辦公時間做顧問工作、不洩漏公司機密三大原則,在台灣和大陸兩地,都是建立、提升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人物之一。
半導體
教育大師:施敏
在國際半導體界,施敏是赫赫有名的大師。
他在1967年發表的浮閘(Floating Gate)記憶體,是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製造技術的基礎。快閃記憶體是行動電話、MP3,和俗稱「大拇哥」隨身碟等可攜式資訊產品的關鍵零組件,一直是最熱門的半導體產品之一。
施敏在1969年出版的《半導體元件之物理》更是半導體界的聖經。這本書陸續被譯成六種語言,在四十多個國家發行,只要是研修半導體相關課程的人,幾乎都讀過這本書。
「他的教學和他寫的書,對台灣半導體人才的啟蒙和教育影響非常大。」當年和施敏在交大半導體實驗室共用一個小辦公室的胡定華,相當推崇施敏。
除了理論,施敏也常講一些半導體界的故事,都是他親身的經歷和看法。「透過他,清楚看到前三十年及後三十年,所有過程一覽無遺。」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用「望遠鏡」形容施敏。
晶圓代工之父:張忠謀
41歲就接任德州儀器全球集團副總裁的張忠謀,在1985年接受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的邀請,來到台灣任工研院院長。
張忠謀曾經先來了解工研院的研發能力和人員素質等狀況。他發現工研院的共同設計中心,才剛剛開始培養IC設計人才。相較於美國,台灣顯然落後非常多。
而在IC製程開發方面,和美、歐的水準相比,約有兩個世代的落差,也比日本晚了七年才開始。整體來說,即使政府持續投注經費、資源,我們也已經展現長足的進展,但是一走出台灣,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比,就顯出自己的不足。
然而,台灣的製造優勢卻相當突出。從作業員、領班、研發人員到工程師,都有相當高的水準。在IC設計和技術開發兩個領域都不甚在行,獨獨在製造這個領域已經看出一點端倪,幾經思考,張忠謀真的在一週之內為台灣下了一個大決定──成立一家史無前例的專業晶圓代工公司,這公司本身不設計IC產品,只為客戶製造。
讓台灣寫下世界歷史
他避開台灣在IC設計方面的弱點,充分發揮製造能力的優勢;同時,避免和世界IC大廠與既有的國內IC公司起正面衝突,反而可以成為所有IC公司的合作伙伴──所有IC公司的晶圓都可以在這裡製造。這家史無前例的公司,就是後來帶動全球成立上千家無晶圓IC設計公司風潮的台積電。
張忠謀站在制高點運籌帷幄的視野和徹底執行的魄力,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拉拔到國際級的層次。如果沒有張忠謀,台灣的半導體業者要到哪一天,才有這種遠見和自信,堅持自己可以暫且放下設計這一環,先全力追求世界級的製造能力?又要到何時才能從海島型思維模式,經營出一個傑出的國際級企業?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如果少了「張忠謀來台灣」這一段,或許終究還是會發展出專業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但是產業的進展就相對延後了。
落實計畫的靈魂人物:胡定華
胡定華是將潘文淵草擬的計畫書,落實為自有技術、協助早期聯華電子和台積電等公司成立,進而發展出一個完整產業的靈魂人物之一。
在擔任積體電路工業發展計畫的計畫主持人時,他領導著當時平均年齡為28歲的優秀工程師們。胡定華對IC計畫成員適人適所的工作安排,也影響這些重量級人物的一生。他明確地將「扶植一個產業」的計畫目標,落實到每日的工作中。胡定華把原先的實驗室,轉型為小型量產工廠;他用利潤中心制,讓同仁學會看財務報表,讓大家雖然在工研院上班,感覺卻像是在經營公司。這些初期的領導和做法,對於日後IC技術在台灣生根的影響非常深遠。
胡定華在1988年辭去工研院副院長職務,投身於創業投資,繼續提攜後進。先後創立旺宏、合勤、冠華、新采及合邦等技術原創性非常高的公司。
IC訓練計畫總領隊:楊丁元
台灣的IC計畫尚未開展,楊丁元就先加入知名的半導體業者哈里斯半導體(HarrisSemiconductor)公司。1975年底,顧問們正式與楊丁元面談時,他們真的是喜出望外!面談結束,潘文淵在面談表上寫:此人可以擔任IC訓練計畫的總領隊和經理。辭職時,哈里斯的主管問起離職原因,楊丁元說:「我要回台灣參加一個歷史性的事件。」在台積電成立之後幾個月內,楊丁元集結了一群工研院同仁,找了華新麗華等業者出資,成立華邦電子。之後創立福華先進微電子,繼續展現他對IC事業的熱情。楊丁元是相當具前瞻眼光的企業家。他推動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SIP)產業、主持「SIP推動聯盟」(之後更名為「SOC推動聯盟」)與世界接軌、提出「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s)的產品概念,並在晶圓廠吸走大多數最優秀人才之際,協助政府在上市機制、獎勵投資辦法等方面,制訂有利於IC設計業發展的各種方案。
最資深的工研院長:史欽泰
回台灣參加IC計畫之前,史欽泰已經在加州聖地牙哥工作。他下飛機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台南老家,而是到工研院的IC計畫報到。對於自己回台灣的這個決定,史欽泰常說:「當時太年輕,不知道怕,也不計較。」
史欽泰是IC計畫成員中,第一位榮獲全國優秀工程師獎章的科技人才。從RCA訓練回來之後,就擔任工程部經理,之後一路晉升到電子所所長、工研院院長、工研院特別顧問,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也是到目前為止,工研院任職最久的院長。
史欽泰親身參與聯電、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等公司的衍生過程,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立下一個又一個里程碑;也經歷過30%的人事流動率。各形各式來自業界的召喚和輿論對工研院角色定位的質疑,都不能動搖他一開始就委身的使命:為台灣扶植一個完整的IC產業。
IC業界的智多星:曹興誠
「1974年工研院的電子中心成立,我就對胡定華說我願意加入。」曹興誠自願投入,成為台灣IC創始團隊的成員之一。
1981年加入聯電之後,曹興誠成為聯華電子的靈魂人物。他以靈活的策略手段和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讓聯電從一家IDM公司,轉型為旗下擁有多家IC設計業者,和跨國晶圓專工晶圓廠的集團,之後再將五座晶圓廠,整併回聯電。聯電晶圓專工的規模僅次於台積電。
聯電在曹興誠的推動之下,率先施行員工分紅入股制,之後成為業界常規。這個制度成功地吸引並留住海內外精英。這些人才就像不斷添入的薪火,讓產業燒得火旺。
台灣IC產業如果少了曹興誠,應該會失色不少。他足智多謀,不時為業界增添膾炙人口的急智故事。曹興誠興趣相當廣泛,樂在研究歷史、生態、武俠小說與圍棋的攻防之中。大家也常拿他的謀略,與歷史人物曹操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