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是我們放棄了創意

整理/吳廷勻
user

整理/吳廷勻

2006-07-01

瀏覽數 3,750+

是我們放棄了創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比藝術本身更吸引我的,是藝術家的生活,以及藝術對我而言的意義:即創作的想法,以及行動與表達的自由。我受繪畫與素描吸引已久,但這種熱情並非無法抗拒,我只想不計代價逃離單調的生活。」 ──法國畫家波納爾(Pierre Bonnard)

每個人都有全心投入的經驗──投入電影、午後的冒險或新戀情。波納爾投入繪畫創作,過著豐富的生活,這是許多人的夢想,也是多數人認為只有少數具有特殊才能者擁有的專利。然而這個想法錯了。

創意是每個人的本行

全心全意、充滿創意地投入所做的一切,是對世界的自然反應,根本無需特殊才能。事實上,我們遊戲的經驗便是如此。無論是遊戲或較嚴肅的活動,如果能有創意地利用眼前的機會,就會體驗到這種投入。但大多數的人不但看不到機會,甚至還極盡所能地加以制止。

有太多時候,我們看不到、聽不到、品味不到也體驗不到讓枯燥孤單的生活變得豐富刺激的事物。我們不經意地放棄創作的潛力,過封閉的生活,讓單調成為常規。

創意不是少數人與生俱來的特殊天賦,而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文化、語言甚至最普通的活動表現出來。美國畫家亨利(Robert Henri)說:「若是徹底了解藝術,就知道它是每個人的本行。」

徹底運用創意,應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們有多常忽略繪畫、音樂、寫作、舞蹈或其他創意活動?我們或許遺憾地將這些列入「稍後再做」的清單中,直到有一天才驚覺現在已經是昨日的稍後。我們經常將這類創作活動視為娛樂,覺得不太重要,然而這些活動卻可能是發現後半輩子意義與成就的關鍵。

只可惜我們受文化影響,對於一切作為幾乎都會加以評估,創作當然也不例外。我們看著最後成品,評判它是否具有「創意」,卻不管創作者是否全心投入。多數人對於他人的批評,難免心生恐懼,但若能不理會評語,無論選擇哪一種創作途徑,都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只要我們學會專注,便能選擇以任何方式投入創作。

缺乏的不是創意,是專注

「專注」是進行新區隔、留意新事物的過程,既簡單又不費力。我們愈是留意,愈能發現事物如何根據情況與視角改變。不過,要專注,就必須拋棄看世界的既定方式。大多數人都混淆了思考模式的穩定與潛在現象的穩定,認定事物永遠必須是某種特定樣子。我們並不想這麼死板,每當有人展現出平凡事物不同的一面時,我們也會稱羨他們的創意。但是,許多思考模式卻讓我們卻步,這些絆腳石都摻有文化因素。學習如何移除絆腳石、過更有創意的生活,能使我們後半輩子受益無窮。

多數人並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無法去做感興趣的事?究竟是什麼阻礙,讓人難以踏出第一步,徹底享受創作樂趣?有什麼方法,能讓人投入?這麼做,又有什麼好處?有些答案幾乎可以幫助所有人變得更有創意,亦即專注地創作可以讓我們學會在生活各方面都過得更有意義。

專注具有何等影響力,同樣重要的是,人們可以學習重新塑造更專注的思考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有「文藝復興」的潛能,無論選擇的創作是什麼都無所謂,重要的是必須專注用心。

如何從開始從事一個新活動,提升到個人的文藝復興?想克服壓力與恐懼,就得先知道自己無法盡興投入創作的原因,還要學會如何去除這些障礙。透過這片新視鏡檢視後,許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我們可以「為藝術而藝術,為生活而藝術」,至於什麼是藝術卻在其次。只要我們專心投入,拋開陳舊的恐懼與習慣,為個人的文藝復興開路,那麼任何創作活動都能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追求創作上的興趣,可以讓人從專注的生活中獲得許多益處。我們無須困在既定的思考模式中,而是可以學習將世界重新歸類,改變定義與接觸事物的方式及對事物的印象。如此一來,對新資訊與新觀點的接受度便會更大。此外,專注讓我們更能控制生活的內涵,重視過程勝於結果。

規則是創意的絆腳石

選擇做什麼並不重要, 不過,進入某個新領域卻沒有規則可循,其實不簡單。我們所受的教育讓人相信,遵循規則更容易成功。但事實上,我們經常受規則蒙蔽,看不清自己最想在創作中獲得什麼樂趣。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常常因為太擔心規則,一開始就不敢投入。我們擔心自己不夠聰明,學不會規則;擔心是否早就該知道規則;尤其擔心不知道規則會遭排斥。其實,不知道規則更好,一旦知道,就可能心不在焉地遵循,錯失原本可能擁有的樂趣與個人成長。

一般而言, 當我們受制於規則,便會不加思考地注意細節,到最後錯失全部,或是太注意整體而忽略細節。其實無論整體或局部,都需要我們全神貫注。

有個女子去參觀馬諦斯的畫室,仔細檢視他剛完成的一幅畫後,對他說:「這個女人的手臂太長了。」馬諦斯立刻回答:「夫人,您弄錯了,這不是女人,而是一幅畫。」我們當中有多少人和那名女子一樣心不在焉地運用規則,卻錯失眼前的傑作?就拿畫畫來說,即使我們很努力地想改變現實,畫依然只是畫。我們絕不可能在畫布上創造出立體的、會呼吸的人,所以何不隨心所欲去畫?兩個頭、特長的腳、沒有眼睛,隨我們高興。該學學用自己的方法了。

所謂的規則、慣例與思考模式,正是創意生活的絆腳石。想要變得專注,不代表需要經過多年冥想,達到某種意識狀態,而是要學習改變對自己與世界的思考方式。專注其實只是留意新事物的過程,也就是看到被視為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處,以及被視為相似事物之間的差異。

照著自己的腳本走

創意與專注是天生的一對。要移除創意的絆腳石,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如何專注思考。一旦落實,創意的展現便又成為開發新的專注思考模式的寶貴方法。

我們的想法受限於某個腳本,直到很久以後,才發現根本無須照著腳本走,但也可能始終沒有發現。我們困在其中,無法主動,只能做出反應。

只要更專注,就能有更多選擇,化被動為主動。我們不知道自己心不在焉,是因為心不在,所以不會發覺。然而,若能全心投入某個新活動,假以時日,自然能輕易比較出專注投入與其他時候的感覺有何不同。當專注創作的經驗愈多,就能更快察覺自己是否只是照著腳本走,也能更快地集中精神。

專注投入,就是自己寫腳本,隨時都能選擇改變。專注創作時,就是回歸真我。開始從事創作,就是開啟個人文藝復興的簡單之道。阻礙創作的絆腳石一旦移除,我們便能察覺自己何時不集中、何時照著腳本走,並可以決定要做真實而非不完整的自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