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生被窘迫的現實追趕得無處可逃,來到天涯海角,你可能一頭栽下去,淪為浪臣逐波;你也可能突然靈光一閃,困難迎刃而解,甚至連大海都為你開出一條通路。
現實的人生職場難題,總是一個個接踵而來,形勢變化之快又往往令人束手無策;而更令人困惑的是,今天絕大多數的問題,再也無法用昨天的標準答案回答。
在人生職場退無可退之際,人人渴望出現奇蹟。我們多想在久旱不雨的時節,如同古代巫師在眾人的簇擁和熱切期盼下,口中念念有詞,於是滂沱大雨而下。
是的,今天人生職場迫切需要的是「奇蹟」,因為員工手冊裡的標準作業流程(SOP)已不敷使用。不過,神蹟、魔法人人渴望,但「創意」卻是現實中我們為人生創造奇蹟的唯一憑藉。
這幾年,創意成為熱門顯學,使得人生職場走到中場的40世代,焦慮異常。台灣的40世代,在他們成長的前25年,還是身處在戒嚴時期,是制式威權教育的一代;但正當他們進入職場黃金期的這五年,卻驚駭地發現,過去確保他們職場發展的標準作業流程,已經不再可靠。
隨後的30世代可能幸運些,但也不盡然。台灣的30世代,成長在富裕的經濟起飛時期,多樣的人生選擇,反而令他們有些茫然。當創意找不到可著根的自我價值時,往往也只能流於形式;人手一本時尚讀物,以為玩設計,就是有創意,就像誤以為穿名牌就是有風格。
值得注意的是20世代,他們不像40世代缺乏創意的啟蒙,也不像30世代那麼三心二意。近年來,所謂「創意市集」的崛起,已經讓我們初步見識到了台灣20世代勇於投身創意行列的決心和專業。
所幸, 創意不是神蹟, 也不是魔力;創意只是一種可被學習的日常能力。本期由副主編瞿欣怡、林婉蓉、記者王念綺企畫、執行的封面故事──「打破習慣學創意」,要分享的正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創意的可能,不是神秘的深層心靈開發,也不是純科學的腦神經分析,更沒有天馬行空的胡亂想像。不論你是被創意煎熬的40世代,或是創意迷失的30世代,還是創意追趕的20世代,都歡迎你加入創意的日常修練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