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輩子都給了琉璃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06-10-01

瀏覽數 4,200+

一輩子都給了琉璃
 

25歲之前,羅得華從沒有聽過琉璃,也沒有看過琉璃,身為礦工的兒子,羅得華回憶,從小家庭就貧窮,父母都為生活忙碌,唯一的娛樂就是畫畫。雖然沒有拜師學藝,但他畫得太好,學校的壁畫都是他負責更新,校外比賽也都拿冠軍回來。繪畫,是他自小就認定長大以後要從事的行業。

19歲,協和工商美工科畢業後,很多同學都到印刷廠找工作,羅得華不想一輩子就這樣待在印刷廠做美工,他繼續埋頭在家裡作畫,直到有一天有人看中他的插畫,邀請他到電視台幫忙繪製廣告插畫,當時,他一直希望能用雙手做出屬於自己的實品出來,或許進入電視廣告界是不錯的選擇。

用雙手做真實的東西

然而, 投入廣告幾年後,他就發現自己錯了。羅得華形容,廣告就像美麗泡沫一樣,短暫美麗卻毫不真實,是銷售行為的一種,卻不是真實的藝術呈現。25歲的他很痛苦,決定離開廣告界,雖然他對於下一步該如何走毫無頭緒,但是他不想讓自己的生涯一直空轉。這時他看到淡水琉璃工坊登廣告應徵第一批員工,學歷、經歷、條件不拘,「只要能做三十個伏地挺身就好了。」羅得華笑著說。

在向來以學歷掛帥的台灣社會,這樣的徵人條件當然很吸引羅得華,但是真正吸引他的,卻是踏入琉璃工坊看到琉璃製品的那一刻,他才恍然,原來過去一直追求能擁有用雙手創作的實品,正是琉璃。

談起琉璃,羅得華可以三天三夜都講不完。他不只在工法上勤奮努力,在相關知識上,從琉璃的世界史、到各種製法的演變也飽覽群書。同時他也是台灣從玻璃業轉變為琉璃業的最佳見證者,因為,他參與了琉璃工坊的草創過程,拜訪過全台所有的玻璃工廠,琉璃工坊的顏料配方都是由他研發出來的。

羅得華說,琉璃是他一輩子要做的事,所以他甘心投入全部的熱情。當時,他每日開車自基隆到淡水琉璃工坊上班,早上8點開始,大夥創作實驗,一直工作到半夜2、3點才下班回家,夜夜如此,女兒出生後他依舊如此,「半夜2點回去剛好餵奶時間到了,睡不到幾個鐘頭,但是熱情十足。」羅得華說。

有理想不怕餓肚子

琉璃之所以感動他,有兩個原因:一是它本身千變萬化的色彩;二是它深不可測的空間感。所以後來琉璃工坊決定以脫蠟技術為主,推出各種精雕細琢的琉璃時,羅得華覺得與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他對琉璃的喜愛在於它的本質,不是外在雕塑樣貌,因為這些雕工也可以在木材或石頭上呈現,琉璃反而成為陪襯角色。1996年,31歲的羅得華離開待了六年的琉璃工坊,決定自己成立琉璃工作室。

「當時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如何成立工作室,沒有設備,也沒有任何資金。」但是資金永遠不在羅得華考量的範圍內。這一點很奇怪,畢竟現在要創業的人,資金絕對是第一考量,否則擔心走不下去。

關於這一點, 羅得華笑著說,不是他奇怪,是現在的價值觀太奇怪。像他這一代的人在成長歲月中都經歷過「家庭即工廠」的台灣經濟草創時期,幾乎每個人都嘗過貧窮的滋味,所以一點都不畏懼。就像現在,從事藝術創作,也不見得常溫飽,「頂多一天少吃一餐,又或者三天吃一次飯,也餓不死人。」羅得華坐在住家兼工作室的戶外庭院裡,手捧著自製的琉璃杯,怡然地說。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對他來說,理想永遠擺在第一考量,如果還要去考慮名與利的因素,永遠都沒有邁開腳步的一天。所以從年少到現在,他的人生藍圖,既不以賺錢為目的,也不因金錢而轉彎。

不計代價追求美

羅得華的工作室每一吋都是他自己親手打造,從天花板到一景一物,都是他撿拾改造後的成品,既不花一毛錢卻又現代感十足,包括吹製需要的爐子都是自己親手設計,居家粗獷中帶著怡然美感,很多朋友都喜歡到他的住處冥想聊天。

關於美,羅得華說,我們的社會只教人如何賺錢,卻忘了教人如何花錢,所以很多人有了錢之後卻不懂得花錢,只知道東西貴就好,卻忘了美應該是一種整體氣氛,一種互換立場,欣賞他人的尊重。

當然, 對藝術過分地投入也要付出代價的。羅得華苦笑說:「代價就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我已經有一年多沒有看到女兒了。」談到這裡,他還是不無傷感,他承認他對琉璃的狂熱造成家庭的痛苦,也承受許多來自身邊親朋好友的壓力,甚至到頭來變得孑然一身,因為他這一輩子都給了琉璃。

但是藝術一直是人類長久以來對美的渴望,羅得華選擇活得真實坦白,既然喜歡就毫不猶疑投入,哪還有什麼其他理由牽拖?羅得華說,無論人生走到什麼地步,怎樣都可以活得下去,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