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國內兩大有線電視集團和信傳播與力霸東森,為了系統頻道轉播權利金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除了消費者頻頻抗議、以保障自己的收視權利外,更引發國內各界對媒體的討論。消費大眾、政府官員、相關的學者專家,以及媒體本身如報紙、電視及廣播等,都加入了討論的行列,使媒體的定位與角色的議題,再度成為各界的焦點。到底媒體是什麼?它又該扮演何種角色?
媒體就是訊息
已過世的加拿大媒體怪傑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曾經對媒體下了一個深具哲理的定義。他認為
「媒體就是訊息(The medium is message )。」在這種定義下,媒體已經跳脫了原本的媒介角色。不再只是單純地傳播訊息、讓人吸收與瞭解的工具或方式而已:它用來傳遞資訊的媒介本身--不論是某種工具、或是某個方法、途徑,就對接收者傳遞了意義深遠的訊息。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媒體傳遞的內容就沒有傳遞的方法來得重要。檢視人類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麥克魯漢的定義深具意義。因為。人類文明社會的進展,都是由於媒體傳遞方法的改變而產生向前推進的巨變。根據傳遞方法的改變,人類的歷史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低內涵、低參與時代,高內涵、低參與時代,低內涵、高參與時代以及高內涵、高參與時代。
所謂的低內涵、低參與時代,可以追溯到發明文字前的遠古時代。當時的主要媒體是人跟人之間的口語相傳。不過,由於文明尚未開化、科技也未進展,可以傳播的內容與範圍都有限。在文字或圖像發明後,人類就以這兩種方式為媒體,進行文化與知識的傳播。由於傳遞的方法仍然極為落後,知識的累積速度慢且不易保存,因此,無論是內涵或參與度都還相當低。
媒體傳遞方式產生大變動
印刷術的發明,是媒體傳遞方式的第一次大突破,人類文明因此有了新面貌。印刷術的出現也促成了類似書籍、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的誕生。在這個高內涵、低參與的平面媒體時代,人們只要經由一份平面媒體,就可以吸收社會上發生的各類訊息;同時,媒體呈現的訊息也相當程度地代表同一社會中族群的共同記憶。平面媒體雖然深具內涵與影響力,但其單向(One-way)傳遞特質卻使得參與度不高。因此,只要媒體被少數控,就可能發生政治威權,以及文化與思想麻醉的現象。麥克魯漢就認為,從某個角度來看,平面媒體是促成國家主義興起的主因。
五○年代電視的發明,是媒體傳遞方式的第二次突破,昭示了立體媒體時代的來臨。新的傳遞方式以電子訊號為基礎,因此,訊息能以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大的範圍傳播;同時,影像與聲音的雙向傳遞方式,也讓立體媒體更具吸引力。近來極為流行的、讓社會大眾參與並發表個人意見的叩應節目,就說明了立體媒體的高參與觀念。但立體媒體過於渲染、重視聲光包裝以及太強調速度導致的低內涵電視速食文化,也讓許多人感到厭惡。不論如何,立體媒體的興起使人類文化從原本單向、平面的交流,大步邁向多點、立體的互動,文明得以更快速地進展。
媒體傳遞方式的第三次大變動,來自電腦、電視與通信三者的結合,並造成高內涵、高參與的多媒體網路時代來臨。訊息傳播成為一種多方的網路方式(Multi-Ways networking) 。經由網路,個人可以吸收資訊、參與各類資訊的討論、甚至創造新資訊,而且不受時間或空間的限制。網路上雖然也存在著低內涵的媒體(像色情網站),但相信它們終究會像劣質的電視媒體一樣被淘汰。
我深信,這次的媒體巨變是在創造人類的未來文化。個人或許將因媒體愈來愈簡單方便而更形獨立,世界卻將因此而連結得更加緊密;一個如同麥克魯漢在幾十年前預測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理想將逐漸形成。相對的,在這個文明蛻變的過程中,媒體所扮演的角色就更加重要。
壞,是好的原動力
那麼,媒體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呢?我認為,不論是平面、立體、或網路多媒體,都該回歸到最基本的角色--開放、公平,以及「報憂少報喜」。開放與公平是媒體身為社會公器本來就該有的責任;報憂少報喜則是媒體在新世紀中該有的態度。所謂報憂少報喜,並不是說媒體不應該傳遞好的消息,也不表示好的消息對於社會人心不具振奮的效果;而是人本來就應該做好事,社會本來就應該都是好的消息。所以,好消息不應該是新聞(Good thing is not a news ; bad thing is .);有不好的消息發生時。代表這個社會有問題、不公平,需要改善、扶正。因此。肩負傳遞訊息重責大任的媒體,應該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將壞消息披露,讓它變成新聞,壞事與不公平的黑暗面才可能不再發生。
壞,是好的原動力。我相信,只有真切地面對壞現實,才有機會從壞中學習、成長,社會才能往好的方向前進。我也深切期盼,媒體在肩負的任務愈來愈重要的末來,扮演好「媒體就是對的訊息(The medium is the right message)」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