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領導人和失敗的領導人最大的差別,在於有沒有不斷虛心向學的態度。國外研究發現,企業領導人都有赤子之心,很好奇又很喜歡發問,其實就是學習的態度,市場競爭從未曾停止,所以學習的心態也一定不能停滯。而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成為未來的領導人,你必須學會:清楚定位、擴大視野和掌握優先順序。
定位明確,讓人才幫你做事
任何人,尤其是企業的領導人,必須要有明確的定位和方向,如果定位不清楚就會搖擺,也會浪費時間不斷地調整。一個領導人要清楚自己的定位,並非只是做事,而是一個帶領人的角色,帶領團隊、培養人,讓好的人才發揮,比自己親力親為做每一件事情來得重要。
我們在學校受的訓練是學習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進入企業後從事情做起,都很少處理人的問題。剛進入職場,面對人與事的比例是2:8,隨著職位的提升,要與更多人合作,人與事的比例慢慢變成5:5,當你變成高階主管,人與事的比例就變成8:2。
所以我們發現,成功的企業關鍵還是在「人」。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柯林斯(Jim Collins)寫《基業長青》(Build to Last)一書時,原來是要研究企業要用什麼策略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結果發現不是「策略」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因為你不曉得企業經營的環境會面對什麼樣的變化,你很難在今天就預想到五年後。但是你找到好的人,他會替你預想、替你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處理問題。
做為領導人的行為和概念能不能學?答案是肯定的。早期認為這是個人造化,其實若能有意識地規畫佈局,就能培養自己在人際互動上的敏銳度,具備可以和別人合作、接受領導也能領導團隊的能力。
拉大視野,挖掘未知的變化
視野就是用比較寬廣的角度看問題、判斷未來,這不是一個靜止狀態,而是不斷地往前進。視野也需要培養,沒有人天生就什麼都懂。專業知識以外的領域也要學,還要願意跟他人來往,以今日資訊科技的知識,要學是學不完的,所以更不能侷限自己。
好奇心將引導你擴展視野,尋求別人不去問的問題。在一個特定產業和領域裡,別人認為沒有問題的,你會繼續問;別人認為這個產業一直很好、一片繁榮,你會擔心萬一三、五年之後,出現突破性的創新,那會怎麼樣?不斷地尋求未來可能的發展和變化,你的視野就會變大。
Know How是知道怎麼做;KnowWhat是知道發生了什麼;KnowWhy是知道為什麼;Know Who也很重要。我們的知識和時間永遠有限,而人際管道是知識的來源之一,有了人際管道,才會有視野。視野有時候是跟前輩取經,他的經驗讓他在判斷事情的時候,有個比較廣的視野,這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擁有汲取資訊的能力後,要注意在無邊的資訊海裡,如果量多卻沒有方向,也無助於視野的擴展。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搜尋資訊、應用資訊,比以前更重要,因此要具備組織資訊、管理知識的能力。你要仔細思考:我想延伸到什麼地方,這也和你的定位有關,也就是你想在什麼地方擴大知識。
設定順序,重要的事最優先
一個組織在市場上競爭,生產、行銷,什麼都很重要,你要在當時的環境裡去看,什麼是急迫又重要的事,這個部分當然要先處理。你要有一個方法或過程,分析你當下面臨的問題,找出到底什麼才是關鍵因素。
奇美創辦人許文龍說,清理抽屜時,先把抽屜裡的東西全部倒出來,再挑要的放回去。不要從裡面挑你不要的,因為你會捨不得,每個都想要。先擺出來看哪些是真正關鍵的重點,再拉回來,就是先放空,否則會捨不得,這是人性。每天確實有做不完的事情,要有方法找出優先順序,有些你就必須放棄,這是考驗人的意志力,該放的要放掉。
人的判斷行為大致會有個邏輯,不可能太隨機,所以會有方法。我們在管理學院教的就是方法,沒人替你做任何決定,先羅列出你的重要標準,才能找到重要因素。方法要精確、合邏輯,才能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