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竹科學園區的網路工程競標,台灣資訊管道之爭的縮影在此上演。和信、東森和太平洋三大集團一起競爭,東森以些微差距領先太平洋得標。東森多媒體公司規畫在園區經營有線電視上網業務(Internet Over Cable),今年三月,住宅區將先完工,並承諾將營收的二分之一回饋給園區管理局。「新竹科學園區是最好的實驗場,」東森多媒體公司總經理陳光毅表示,上網是寬頻網路計畫的第一步。
在網路建設上,兩年內他們準備投入四百億新台幣,將台灣依電話區碼,分成五至六個多系統運作(Multi System Operation)區域,全面進行大媒體計畫。今年六月,東森在台北的網路家庭穿越率,將達到五○%,上網服務的計畫蓄勢待發。未來將投入居家購物(Home-shopping)、居家銀行(Home-banking)、居家保全(Home-security)、網路下單與電子閱報等業務經營。
如果東森的願景明朗,和信則如鴨子划水,腳步積極。和信集團的各地網路建設,早已進行將近兩年,範圍遍布基隆、新竹、台北、台中、台南和高雄,全台共約完成六千公里的鋪設,長度可繞行台灣八圈。「我們非常實在,不喜歡吹牛,」負責網路建設的和信行健電訊副總經理蕭向平如此標榜。和信行事低調,但實力不容輕忽。
掌握系統就是掌握通路
建設正轟轟烈烈地進行,有線系統之戰亦隨之慘烈浩大。因為只有地方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有鋪設網路的許可,各地系統商遂成為各財團搶攻市場的橋頭堡。
和信集團採直接經營、改變體質的方式,投資的系統商有二十六家,其中十六家有實際經營權(股權約占八○%以上),全台共有五十二萬收視戶;東森集團則採理念結合策略,投資的系統商超過三十家,但股權占有約在一○%至三○%之間,共有一百六十萬收視戶。兩者加起來,控有全國超過一半的收視管道。陳光毅強調:「對我們來講,掌握系統就是掌握通路。」
台灣有線電視系統一區五家的規定,使得地方有線電視因市場規模小,經營窘困。當財團介入,便紛紛選邊站。剩下的多是地方政治山頭,在慘淡經營中,暫時拒絕被收編。
台灣系統商購買頻道所付的版權費,占收視費結構的六○%到一三○%(國外約只占三○ %)。「被財團擠壓得很厲害,」台中長宏有線電視公司董事長廖松柏不諱言,財團有實力吃下系統市場。面對媒體集團擁有系統、同時代理與經營頻道,長期來看,其他系統難有招架之力。
高雄南區共有五家有線電視系統,收視費已經競爭到每戶一個月一百六十六塊,只夠付頻道版權費的一半。「大家打一打,最後被整合,」堅持不降價的國美有線電視總經理洪煌景眼光流露無奈。
全省三百七十五萬有線電視收視戶、一百多家有線電視系統商,對和信、東森集團的企圖心,從年初斷訊風波中應該感受深刻。
「應有套明確、合理的法令規畫,」二十七歲、從事自由業的李小姐,在元旦發現收視頻道已被任意更動後,轉著頻道氣憤地表示。
產業正在變形。媒體集團經由有線電視系統的這條線,可以串起多種產業與無限商機。對市場的掌控也就更為急切。而且這還是跨國界的競爭。
「我們是從國際市場來看台灣,從台灣看台北,」王令麟發出豪語。從和信、東森加緊構築資訊網路來看,寬頻網路是國內業者未來重要的合作或競爭籌碼。東森在台北投入二十億新台幣;和信全省已投入超出一百億新台幣。和信行健電訊董事長辜啟允被記者詢問到未來還會投入多少資金時,他坦白地說:「找不知道。」
現在爭的是電信市場
資訊、通信產業是資本密集的,超出傳統產業的規模。「跨業、跨媒體經營都是大資本的投入,」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徐恩普認為,和信、東森不見得能抗衡國外大媒體集團如梅鐸的新聞集團(News Corp)、蓋茲的微軟或馬龍的電訊傳播公司,在這種情勢下,中華電信公司反而可能是一級戰將。
目前中華電信的政策末明,甚至保守。然而,身為國內目前最大的網路擁有者、資本額九百億的中華電信,未來實力難以小覷。光是各種電路出租,中華電信每月就有八千萬的營收。中華電信也可以利用數位化傳送技術(XDSL),將窄頻電話雙絞線的頻寬提升,傳輸影像,加入寬頻競賽。 而中華電信擁有的寬頻光纖幹線網路,全省的涵蓋率已達到二六%,都會區則有八○%,預計二○一一年完成光纖到戶(FTTH, Fiber to The Home)。「是否跨入大媒體產業,要等法令開放和觀察未來科技的趨勢和發展,」中華電信副總經理謝俊明四平八穩地表示。
到了二○○一年,電信全面自由化將是重要的時間指標。一位市場顧問專家分析:「財團現在爭的是電信市場。」東森也不諱言只要取得電信十分之一的市場,就「吃喝不盡」。以英國為例,有線電視電話(Cable Phony)用戶目前超過兩百萬人。台灣有線電視普及率超過七○%,商機驚人。
太平洋集團的規畫仍未浮上檯面,但企圖心不容忽視。他們以太平洋建設的名義入股兩家系統,網路建設的動作並不明顯;倒是在衛星通訊上邁開了一大步,今年九月,他們投資摩托羅拉公司的銥計畫(Iridium)正式全球開跑,太平洋銥電訊公司將成為亞太部分地區的衛星行動通訊營運中心,這項計畫共使用六十六顆低軌衛星,光是衛星,即價值三十四億美元。
進軍大陸通不通?
地下利益交纏,天上戰雲密布。
三重湯城工業園區中心、銀藍色火箭般的建築內,東森集團正在籌設東森衛通公司。這家直播衛星公司,未來將提供二十幾個高畫質的利基頻道,如高爾夫頻道、補習頻道或近期電影,供消費者選擇。在建築物後面,另一家直播衛星公司太空電視(Space TV)公司,則針對偏遠地區推出廣播、直播衛星頻道和利用衛星上網的服務,用戶已有一千戶。
和地下不同的是,衛星無國界,資訊傳播可以展延。「大陸是不可忽視的市場,」太空電視副總經理楊清群指出,有些台商將衛星接收器帶到大陸,照樣收訊。
但是,衛星廣播法還在研議待審階段;進軍大陸,法令限制與版權爭議是衛星業者當前面對的首要問題。
沒有有線電視系統資源的媒體霸主年代集團,也正積極開發直播衛星服務。
「我們的重點在內容和服務,」年代公司電子商務部部長李景駿強調,他們的定位不單是連接資訊管道,更在提供多媒體內容和客戶服務。他舉例,未來在年代售票系統網站購票,可以透過戲院三D實景選擇你想要的位置。
另外,與甲骨文公司有志一同的,國內有五家以上的業者投入機上盒的研製工作。所有資訊管道要傳送到家庭,都需要透過這個電視機上的小盒子,接收轉換數位資訊。
機上盒影響消費者的使用意願,涉及大媒體的理想是否能落實。宏碁電腦研發有線電視與衛星的機上盒進入第三個年頭,第三代產品今年開始在美國量產。「三年內,宏碁做的機上盒的量會超過電腦,」宏碁電腦消費性產品事業處經埋沈慶堯道出他們的市場預測。
全球使用衛星機上盒的戶數已超過一千萬戶,提供上網的有線電視機上盒去年全球賣出了約三十萬台。
無論如何,國內外大媒體玩家拚命投入資金,進行的是一場觀念的拔河。最後的評分員,是消費大眾。
全世界的寬頻戰爭,到下世紀仍不會堰旗息鼓。資訊新浪潮正上天下地,迎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