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職獸醫師,這個看起來好像很有趣的職務,抱抱小狗、摸摸可愛的小貓,竟是工作的一部分,好像不錯。不過,實際從事這職務,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必須第一線到畜牧場替動物打疫苗,到動物之家(收容所)診斷流浪動物,最終還可能必須實施安樂死,都讓公職獸醫師感到難為,光是有熱血及愛心恐不夠,更需要有持續的熱情與擇善固執的心,才能成為稱職的公職獸醫師。
台北市動物保護處處長嚴一峯,屏東農專獸醫科畢業後,沒有選擇開業賺錢的路,而是投入公職,在1991 年成為公務員。將近20 年的公職生涯,嚴一峯也正好經歷了台北市以大型經濟性動物的疾病防疫工作,轉型到現在以小型寵物犬貓為主的動物保護工作。「身為公職獸醫師,工作型態與心態,都必須隨時代轉變而有所調整與適應,」嚴一峯說。
以過去來說,公職獸醫師主要的工作是進行經濟性動物的防疫管理工作,最為大眾熟悉的就是各種動物的傳染病防治,包括牛、羊、豬及雞等動物牠們的健康問題。最近幾年常聽到的口蹄疫或禽流感等傳染性疾病,就是公職獸醫師最為提心吊膽,需時時留意,疾病防疫工作的重點所在。
嚴一峯回憶,初當公職時,在台北市也是有不少養豬及養雞場,甚至養牛、羊的畜牧場也不在少數。他要定期去巡視這些養殖場所,幫動物體檢、看病及打疫苗,了解是否動物感染了疾病。
當初前輩就告誡他,不要站在馬的正後方,因為馬後踢可是會受傷慘重的。所以為馬打疫苗時要站在馬側邊較安全。但牛就不一樣,牛可是會側踢,反而要站在牛後方才安全。
最讓公職獸醫師為難的不是牠們可能出現的危險動作或咬了獸醫師一口,而是動物感染疾病必須進行撲殺,最是他們「天人交戰」的時刻。想想一個傳染病的發生可能就要把一整個養豬場所有豬隻,不分大小老少,全部撲殺。「這對獸醫師來說真的是很痛苦的事,也常常會睡不著、吃不下飯,」他說。很多年輕的獸醫師,在初接獲此重任時,常無法適應,其因在此。
另一嚴肅的課題是:人與動物發生衝突,到底要先救人還是先救動物?這是每位公職獸醫師都會面臨的問題。當一隻彌猴攻擊人時,如何處置?當稀有的野生動物咬傷人時,第一時間到達的獸醫師要如何處理?如何救人?如何吹箭麻醉動物?如果麻醉無效時怎麼辦?這都沒有一定且標準的答案,都要靠獸醫師及第一線救護人員,在人、動物及環境三方的權宜下,做出最合宜的判斷與決定。「難度很高,且愈來愈複雜,」他說。
同樣的情況,在少子化、寵物愈來愈多的趨勢來臨,公職獸醫師也面臨了流浪動物的收容處置問題。
雖然近年提倡「收容替代撲殺、認養替代購買」的飼養觀念,但光以台北市來說,每年仍有約5000 隻的無主犬貓會被送進(或捕獲)動物之家,最終也會有2 到3 成的比率走上安樂死一途。「大家都不想動物被安樂死,公職獸醫師也一樣,同樣會陷入天人交戰,」嚴一峯說。解決之途唯有強化飼主健全的飼養觀念及提高絕育率,安樂死比率始有可能降低,也才能逐步從動物使役的傳統觀念,漸漸發展到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甚至動物權的方向,讓動物與人達到共生共存的最終境界。
嚴一峯提醒有志從事公職獸醫師的人,公家機關不是賺大錢的地方,更不是沒有壓力的工作,特別是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的意識日益強烈,公職獸醫師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來處理動物的問題,甚至能從法規及規範著手,來保護動物權益與福利,這也是一般開業獸醫師較不足的地方。
不要看輕自己的功能,秉持著熱情與愛心,公職獸醫師更能達到保護動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