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愛告訴別人,我喜歡的憧憬的器皿設計,一定一定,要是簡單的。
期望能夠卸下所有的冗贅裝飾,回歸,最純淨最實用的,機能本質。
「那樣,不會單調嗎?」總有人這樣問我。
然我認為,簡單與單調之間, 乍看也許僅只一線之隔;然而細窺內在,卻是全然天壤之別,此中差距,足可千里計。
而在許多設計大師裡,來自日本的柳宗理,始終是我心目中真正掌握了,這簡單與豐富之間、美感與實用之間的微妙聯繫與對映的一位。
若論當代日本最受景仰也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巨匠,當非柳宗理莫屬。
柳宗理生於西元1915年,為奠定「日本民藝」理論與審美基礎的知名民藝家柳宗悅之子,自小深受日本傳統民間工藝器物之美所薰陶;也曾擔任在西方現代主義領域中擁有重要地位的設計師Charlotte Perriand(作品包括與柯比意聯手設計的多張已成現代主義最經典象徵的沙發、躺椅、單椅)的助手。
1950年,柳宗理成立了Yanagi設計機構,數十年來,所設計的家具、家用工具器皿不斷獲得包括日本工業設計競賽首獎、義大利米蘭金獎以及日本工業設計界最高榮譽good design 賞等無數國際獎項;並自1977年以來持續擔任日本民間工藝博物館總監。
西方美學與東方哲思的完美交融
柳宗理的作品,不管是外觀一逕單純低調,然執起間手握間卻是無限自在舒坦的骨瓷白瓷茶具、不鏽鋼缽玻璃缽;以一整塊金屬片直接雕琢成形,可以迅速將水充分瀝乾、無比細膩貼心的濾網與煮麵鍋;兩側邊緣漂亮彎轉成弧,可以輕易將鍋中的湯汁菜餚俐落傾倒出來的不鏽鋼單手鍋;鑲著好看黑色木頭握把、溫雅生光的潤澤讓你真覺得可以與之相伴相守恆久的不鏽鋼木柄餐具;線條質感優美渾樸如大提琴音樂般悠悠低吟,然卻是每每一眼望上就要忍不住直接想著這只我要用來烤鴨胸、那只我要用來燉蔬菜,踏實親切一無距離的南部鐵器鍋具⋯⋯。
在我看來,每一件,最令人傾心處,當在於那東方與西方、日本傳統民藝與西方現代主義思維間的,在此兩向完美交融。
日本民藝和西方現代主義,乍看萌芽地點相距似有千山萬水之遙,然其實一致專注追求的是,外在形體與內在精神的,簡單。
興起於20世紀初葉、繼而主導全球設計思潮至今的現代主義,強調的是去除華麗無用的外在裝飾;大至建築小至生活器皿,造型的決定,均應還原至機能、材質的最原點來思考。
所謂「民藝」,則指的是不出於任何知名藝匠之手,只為一般日常實用用途而製造的器物用具;而民藝之美,正在於這因著幾乎沒有刻意的造作與修飾,一派樸實無華裡,故而能夠真正緊密貼近人的需求與真實生活的本來面目,遂分外長長久久、直入人心。
而這二者,一者出於有心的積極的簡化、簡約,終至尋獲解答;一者則是自然的無心的,常日生活裡逐漸歸納演化而出的結果;因之最終成就的形貌氣味或有不同,卻是殊途同歸,自有相呼相應處。
而柳宗理,便是在這中間,尋著了絕佳的共鳴與平衡點。
人與生活與器物的有情交會
——「真是簡單啊!」初看柳宗理的居家器用作品,由衷而發的, 是這樣的感嘆。
然再細細玩味,便能一點一點覺察,這簡單,並非一任幾何的直正的刻板單調;內裡,總還隱約多著一點彎曲、一點轉折、一點細節, 從而隱隱然散發著流露著,無窮迷人的韻味。
但這彎曲、這轉折、這細節,也絕非信手拈來憑空生成;每一線條每一方寸,都確然是扎根於實用,完完全全由來自機能功能考量而生。
尤其柳宗理個人極堅持以「手」進行設計。特別是家用器皿器具的部分,不畫設計圖,直接手工開始製作實物大小的石膏模型;花費長達一年到兩年以上時間,真正從「用」出發,用手拿捏、撫握、思考、修正:
「是手要使用的東西,所以當然要用手來設計!」「用手去感受,手上便會有答案。」柳宗理說。
「即使商品化之後,柳宗理的作品仍舊不是工業製品,而是藝術品。」經歷過漫長而艱辛、一點不容許任何妥協遷就的設計製造過程後,柳宗理旗下的一位工作同仁如是感慨著⋯⋯。
也因此,柳宗理的器物之美,不僅只是形式與視覺上的表象之美, 而是讓你在接觸了了解了之後,深深知道,這器皿這物件,會怎麼樣不著痕跡地加入融入你的居家裡生活裡,日日相見相會相依,用歲月用時間,一點一點摩挲出,悠長綿長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