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都會用做筆記方式考高考,但是究竟怎麼做才能拿高分?
王憶萍是去年高考績效審計類的榜首,她有一個獨特的「4 次筆記法」。她表示,自己讀書做事都是急性子,做作業早早就寫完,讀書也早早準備,但是4 次筆記,可以讓急性子的她,可以藉由不同次的理解,一舉拿下榜首。
「4 次筆記法」是,第一次先記老師授課內容,回家複習後再加以補充。考前複習再補充一次,最後自己再加上感想一次,總共4 次。筆記成為考試利器,無往不利。
A+ 讀書法:看得懂又讀得下去
從小就知道今日事今日畢的做事原則的王憶萍,也將這樣的法則運用到讀書上。
只要學校交付的作業,一定在晚飯前就做完。寒暑假的作業,也都是在放假初期就火速完成,「因為痛苦的事情先完成,日後就快樂了,」王憶萍說。
有了第一項原則後,其次就是念懂書最重要。
其實很多書是看不懂又讀不下去。王憶萍建議,要找自己看得懂又讀得下去的書,而不是找所謂的大師級或必考的書籍來讀。
以她來說,當時找不到一本讀得下去的「政治學」教材,頗為苦惱。結果在圖書館中意外發現有一本《圖解政治學》的書,她花了半天就看完,輕鬆又能吸收,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就把政治學的概念讀進去了。
建議不妨如果無法讀下某本教科書,可以到圖書館先找容易讀、自己看得懂的書先下手,懂了些基本概念後再進階到深一些的教材去,就容易得多。不一定要鎖定哪一本才叫教科書,條條大路通羅馬,即使是漫畫圖解版,一樣可以學習到基本的理論架構。
時間管理法:由鬆到緊,循序漸進
如果是一般的期中考試,約要有2 週的準備時間。王憶萍的做法是安排每天要讀1 到2 科,如此才能在考試前讀過一輪。這是基本的做法。如果要加強版,可以在最後2 天,把全科都再讀一遍,如此印象會更深刻,拿高分的機會就大大增加。
第1 階段1個月主攻1 科:以國考來說,王憶萍從前一年的10 月開始算起始日,當時是研究所二年級的她,白天仍要上課做研究,只安排一天2 到3個小時的讀書時間,並訂出一個月看完一個考科的目標。
第2 階段每週看1 科:待4 月後,時間較為充裕,要加緊腳步準備。以每週看1 科為主要規畫,從早上9 點到晚上6 點為讀書時間。
第3 階段半天主攻1 科:最後1 個月是緊鑼密鼓期,就以半天看完1 科為目標,1 天讀書時間也從早上9點延長到晚上11 點。再搭配練習考題,最後1 週就進入整理期,將頭腦裡各科的大綱再順一次,筆記再快速翻一次,保持清楚頭腦應試。
關鍵記憶法:模擬劇中角色
記憶對王憶萍來說是件有趣的事,她把記憶擬人化了,只要是要背的東西,她會把它故事化、劇情化,想像自己是劇中的一個角色,就在裡面演了起來,說起對白,如此就可輕鬆放進大腦,不會忘記。拿八國聯軍之役來說,她會假設自己是慈禧太后,想想看如果是一國之君, 面對八國聯軍之役時,會有哪些反應?這反應跟課本上述說的有無出入或一模一樣。
再如國文課本中常出現的詩詞古文,她會假設自己是作者,當時寫這文章的心境如何?在當下那個時空地點,會否有相同的感受及思緒?如此就更能揣摩到作者的心情及當時看到的景色,再看文字的描述,就可以記下來。
當準備國考時,王憶萍選擇的是「績效審計」這個類別,這個工作屬性簡單來說就是稽核,也就是找出財務會計上的缺失。
她用了角色扮演來準備試題:「如果今天我要在財會上動手腳,那我要如何藏才不會被發現?」這時就要想哪些是財會上可以瞞天過海的地方,如果是想偷雞摸狗的話,要如何把數字藏好。
反過來說:如果今天我是要來查帳的,哪些地方較可能藏汙納垢?這兩種角色的心態不同,但卻可以模擬,了解彼此的心態,如此在答題及準備考試上,就更抓得到方向。
超強筆記法:4 次筆記,倒背如流
記筆記不稀奇,但要記到4 次筆記,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4 次筆記法是指筆記具有延續性及累積性,更要預留空間,空出版面做增補之用。
4 次筆記法的祕訣:
1. 先記大綱,再記細節:把重要的大綱先記下,成為第一次筆記的骨幹。
2. 預留空間,日後補充:留下一定的空間,作為日後補充之用。回家後馬上把筆記進一步整理,日後老師的補充,也可隨時補上。
3. 複習新體會,再記一次:複習時,如發現有融會貫通或舉一反三者,也可記錄下來,增加印象。
4. 以顏色來區別次數:第一次筆記用黑色墨水,第二次就用藍色補充,第三次用紅色,第四次用鉛筆。如此來區別各次補充的內容,清楚辨別,不會混淆。之所以會有四次或甚至五次,就是複習或再製時補充的內容,以補足無法一次全數記下的遺憾。
5. 畫出重點底線,日後複習時方便加強背誦。
4 次筆記的威力驚人,不僅讓王憶萍拿下榜首,也讓她大學成績名列前茅,更考上政大研究所。筆記做得勤,考試就順心,一點也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