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時間的捷運,放眼望去10 個人中有8個人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機,這些被稱作「低頭族」的人,有些戴著耳機,看著連電視都還沒播出的韓劇、聽喜歡女歌手的最新專輯。
沒戴耳機的人,有些微微的露出微笑,看著好友在臉書上留下好笑的推文;或是在WhatsApp 開一個聊天室,跟那些還沒下班的朋友討論等下要吃什麼;趁機看一下週末哪些電影好看,直接手機買票訂位;連上購物網站,採買家中雜貨,還可以順便在家裡附近的超商取貨。
小小的螢幕裡面,裝滿了各式各樣最喜歡的雜誌、新聞連結、小說、漫畫,週末才上映的電影、昨天沒看到的「康熙來了」、看到一半的新聞網頁,隨時隨地在手機上一覽無遺。
不管你是感性的「iPhone 果粉」, 或理性的「Andriod 控」,手機不再只是手機,是你掌握生活效率與對外聯繫的主要工具。
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說,「各類生活管理App,等於你的專屬管家,需要的時候就呼叫它。」想做什麼事,或是任何問題,手機就像你的蝙蝠俠萬能管家「阿福」,一個按鍵,問題馬上解決。
根據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資料統計,台灣行動上網人口已達1800 萬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也在過去2 年以大爆發速度成長,去年智慧手機的銷售量超過200 萬台,占全體手機4 成以上,平板電腦也賣了80 萬台。
《30》雜誌與東方線上、東方快線合作,以2012年E-ICP 東方消費資料庫調查結果為主,試圖描繪出智慧型手機產生的行動生活圈,如何主宰你的未來生活,商機又在哪裡?看看以下數字:
V超過6 成以上,用「零碎時間」上網看新聞、搜尋資料
V 27%的手機使用者,至少每天使用手機搜尋服務1 次
V 超過1/3 以上的人,透過手機搜尋本地服務後,直接完成線上購物
V利用手機觀看影音節目的人,從1.9%成長到15%,暴增近8 倍
V利用手機玩小遊戲的人成長近2 倍
商機1:24 小時服務,App 機會大增
連上了網路的手機,像是縮小版的電腦,就算人沒有坐在電腦前面,還是可以搜尋到任何資訊。
隨時隨地與立即性的資訊提供,這樣的方便性,讓高達61.2%的受訪者,選擇瀏覽、搜尋作為行動上網的主要活動(詳見圖1)。
然而,搜尋不再只是key 入關鍵字,各種App 的出現,讓搜尋演化成更客製化的查詢結果。
根據Google 與Ipsos Research 針對全球智慧型使用者的調查結果顯示,27%台灣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每天使用手機進行區域性的搜尋服務,25%使用者1 星期至少1 次,17%使用者1 個月1 次(詳見圖2)。
因應生活大小事而衍生出來的各類專屬App,讓智慧型手機變成名副其實解決生活雜事的個人小幫手。
附近哪裡有停車位?現在上高速公路會不會塞車?下一班公車什麼時候到?附近哪裡有好吃的餐廳?立即下載相關App,5 秒鐘馬上告訴你。
商機2:手機訂票、超商付款
如果行動搜尋是客製化的搜尋,目的是幫忙解決問題,行動購物則是將網路購物從電腦前延伸到手機,同時增加在地搜尋,直接把你帶到店家面前,或是得到客製化的購物服務。
Google 與Ipsos Research 合作的調查中也發現,47%的人會在智慧型手機的地圖上搜尋店家或服務資訊,另外高達37%透過手機進行本地搜尋後,直接完成線上商品付費(詳見圖3)。
利用地圖或LBS(Location-Based Service)搜尋所在位置附近的店家或服務資訊,有些網站或App 甚至提供線上訂位的服務。
最明顯的例子不外乎是票券服務,除了使用手機訂票、付款、超商取票之外,高鐵還提供手機QR code,直接感應,從訂票到取票入站,一機在手直接通關,完全搞定。
商機3:娛樂隨興,由我決定
智慧型手機與行動網路興起,許多App 應運而生,在零碎時間的運用上更效率也更有趣,明顯地出現在休閒娛樂的快速成長。
過去在電腦上利用PPS 或PPTV 看網路電視的習慣,延伸到手機上繼續,不只可以隨選隨看,現在還可以隨時隨地看。
被問到最近一個月曾透過哪些工具收看影音資訊、電視節目或電影,15.5%受訪者回答手機,與2010 年的1.9%相比,成長8 倍(詳見圖4)。
除了影音娛樂,還有憤怒鳥帶起一波行動小遊戲。
一個月內玩過手機遊戲的人, 從2010 年的29%成長到2011 年的50.4%(詳見圖5)。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群閒暇時間玩憤怒鳥或飛天豬小遊戲的人,不同於過去狂熱遊戲機或線上遊戲的年輕男性,反而是以女性與30 歲以上的上班族男性為主,「這是一個完全由手機跟App 創造出來的全新市場」,李釧如說。
愈簡單好學的遊戲愈受到青睞,短短幾分鐘就有結果,最好還可以把結果放到社群網站,反映出這群行動生活玩家想要簡單、有趣、跨平台的遊戲新模式。
商機4:記錄當下 建立全方位生活平台
結合社群網絡,手機上的照相功能,頓時升級成記錄生活的主要工具之一。
調查顯示,高達35.9%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同時也是一週一次以上的拍照功能重度使用者(詳見圖6)。
當中,有55.7%是為了要與他人分享,11.3%將圖片用來發表或其他應用(詳見圖7)。
不需要高畫質或太過厲害的照相功能,看到什麼、吃了什麼,重點是想馬上拍下來,po 到臉書或部落格上,第一時間跟線上好友分享我的生活點滴。手機照相更可以拿來當作另類筆記功能,取代筆跟紙,把想記下來的東西照起來當作紀錄。
李釧如說,「過去,你要自己往外一個一個去找,現在所有東西都透過這個平台送到你面前來,變成一個以你的生活為主的行動平台。」
移動當中也能夠搜尋、購物、娛樂、記錄生活,手機正式從溝通工具,化身為全方位生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