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這世紀未來設計的主流思潮?
轟轟烈烈的台北世界設計大展,規模空前,集合了全世界1200 位設計師、6000 件展品,展區也橫跨松山文創園區、南港展覽館及台北世貿中心三處,規模空前。這次世界級的設計眼界,究竟帶來什麼樣的訊息?
30 雜誌特別邀請明基友達集團設計長、知名設計師王千睿,為我們解析此次世界設計大展背後所透露的未來趨勢,讓讀者既看得到熱鬧,也能看懂門道。
王千睿說,不論未來科技發展的速度如何日新月異,最終還是必須回歸「人」這個價值觀,所以未來的設計也應回歸本質的思考,設計除了必須與社會有所連結,應更加重視使用者、產品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 以下是他觀察的5大主流趨勢。
趨勢1:永續設計 生生不息
王千睿:綠色風潮已延燒多年,但是企業的思考觀點不應該只停留在企業責任與社會回饋,設計能在經濟、社會及環保3 個層面取得平衡,才有永續經營的可能。綠色設計應繼續進化到永續設計,因為產品若無法為公司創造利潤,就會失去進一步要求環保與企業責任的後盾。
案例:明基電通(BenQ)
黃褐色的竹條,綿延交織成的蝶蛹造型展館, BenQ以詩意的方式傳達「生生不息」的品牌精神,這是從幼蟲蛻變為蝴蝶的過渡型態取得靈感,竹編的蝶蛹外層在此次展期結束之後,還可以拆解後回收利用。
為了達到兼顧環保、社會與經濟3 個層面的永續設計理念,BenQ 除了著重於外形及實用性的設計,也將綠色技術應用在「材料」、「製程」、「包裝」、「使用」及「回收」等產品生命階段,試圖在製造者、產品與使用者之間,打造出生生不息的綠色產品生命。
趨勢2 跨界交鋒 讓創意無極限
王千睿: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人文與科技,當代設計趨勢就是打破壁壘分明的界限,為了避免停滯不前、一成不變的陷阱,許多設計師紛紛「越線」,不但進行跨界合作,更勇於自己跳出所熟悉擅長領域的風格,捨棄舊框框,用更開放的心態與不同的文化領域交流。
案例:法藍瓷
當充滿禪意的東方哲學碰上了華麗的洛可可裝飾美學,傳統就有了破繭而出的契機。在展區中,可以看到法蘭瓷以濃烈華麗的色彩打造夢幻奢侈的氛圍,再配上中式的古董窗框及園林式建築的窗櫺,呈現出充滿想像力卻毫不衝突的全新東方風格。
法藍瓷自成立以來,一直以當代新瓷器的姿態驚豔世界,為了突破界限,法蘭瓷與擁有「色彩魔法師」之稱的法國設計師尚‧包吉爾(Jean Boggio)合作,藉由陶瓷與木材、銀器等複合媒材巧妙融合,讓原本需小心翼翼供奉在櫥櫃中的精緻陶瓷,瞬間轉化為與人互動的家具裝潢。
趨勢3 設計即生活 生活即設計
王千睿:不論是福斯金龜車、打字機、電話及電腦,都是為了讓我們生活更加便利而創造出來的劃時代產品,如今卻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尋常風景。設計不一定要偉大且昂貴,人們生活中的種種細節,都是設計創意的豐富底蘊。當生活與設計結合,你將發現那些令人絕倒的創意靈感,原來就在身邊。
案例:台北市政府
地狹人稠的台北擁有許多先天條件上的侷限,但是卻能在充滿庶民趣味的巷弄中,發展出看似衝突卻又錯落有致的獨特地貌,台北館集結各領域的達人,透過文字與影像介紹,帶領大家看到了台北的美食、時尚、藝文、流行、建築、生態與生活。
當全球化拉近了世界距離,同時帶來過於單一的價值及城市美學,也讓生活在台北的我們,常常忽略了專屬於自己的特色及驕傲。
趨勢4 科技創新 結合人性關懷
王千睿:蘋果風,改變了只看規格與效能的思維,誰最能掌握目標族群的使用者體驗及美感經驗,就能勝出。但是重視使用者經驗,不能只用嘴巴說說,品牌應該跳出以物溝通的傳統,用更加互動貼心的溝通方式,溫暖消費者的心。
案例:LUXGEN 汽車科技不斷創新,汽車產業也逐漸納入智慧科技配備,讓駕駛經驗更加方便、安全、舒適。但是一般人對汽車設計的過程感到陌生,除了品牌、規格、配備、價格之外,鮮少人知道汽車設計背後的思維奧祕。
為了幫助消費者進一步了解汽車設計背後的安全設計思維,此次LUXGEN 汽車設計師團隊特別現身說法,逐一重現從外觀設計圖繪製到內裝空間、材質運用的流程,讓消費者更加清楚看到每個細節的考量與巧思。LUXGEN 也在現場展出「透示設計台」技術,這種影像透視技術可以像X 光機一樣穿透車體,讓消費者清楚看到汽車的底盤、動力系統、車身安全結構,以及特殊的智慧科技配備。
趨勢5 回歸生活初衷的減法哲學
王千睿:提升產品價值,以往的設計都使用「加法」,但是在消費爆炸與過度包裝的潮流中,許多人開始反省,從極簡的北歐設計開始,現在設計愈來愈重視產品、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
案例:無印良品
從創立開始,就採取原素材、不特別染料與簡化包裝的無印良品,更將「減法哲學」發揮到極致,拒絕在產品上掛任何logo、生產流程講究簡單環保,在這種簡潔素雅的產品風格的背後,是一套簡約而環保的哲學觀點。
如何讓消費者穿得舒適、擁有良好睡眠,卻又能省去不必要的設計?如何讓消費者改變使用行為,讓每樣產品都能延長使用期限?設計不該是一種炫耀及浪費,而應將人們的生活經驗納入設計考量,回到最單純的生活初衷,藉由設計,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實踐綠色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