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斗煥交棒,盧泰愚接手

朱立熙
user

朱立熙

1987-07-01

瀏覽數 20,750+

全斗煥交棒,盧泰愚接手
 

本文出自 1987 / 7月號雜誌 第013期遠見雜誌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深夜,戍守在北緯三十八度線附近的南韓陸軍第九師團長盧泰愚少將,接到同班同學、當時擔任國軍保安司令的全斗煥少將急電求援,調集了一營的兵力星夜駛進漢城,包圍陸軍參謀總長(總司令)兼戒嚴司令鄭昇和上將位在漢城城北區的家。在一場小槍戰之後,鄭昇和棄甲投降,全斗煥少將成功地掌握了兵權,不久更控制了政權。

韓國人稱為「十二十二事件」的這次不流血政變,不僅收拾了當年十月二十六日朴正熙總統遇刺後,一個半月來的亂局,改寫了南韓的現代史,更改變了南韓陸軍士官學校四年制正科班(第十一期)同班出身、又是慶尚道同鄉的全斗煥與盧泰愚的個人命運。

成為總統候選人

七年半後的今年六月二日,全斗煥總統提名現任執政黨代表委員(主席)的盧泰愚,為民主正義黨下任總統候選人;六月十日,在漢城奧運會場地之一的蠶室體育館舉行的執政黨全國代表大會中,盧泰愚獲得在場七千三百多名黨員代表投票通過,正式以候選人姿態,為年底的總統大選展開了競選部署活動。

同分權力一杯羹

在講求「血緣」、「地緣」與「學緣」關係的韓國政壇,全斗煥與盧泰愚的關係,雖不若當年朴正熙與金鍾泌的血緣關係來得濃厚;但是地緣與學緣關係,卻使他們自小情同手足,從當年在士校同吃一鍋飯,到今天同分權力一杯羹。

「十二十二事件」次日,全斗煥即任命盧泰愚擔任首都警備司令;次年,升任國軍保安司令。這兩項軍中要職,都是全斗煥擔任過的職務。全氏畀予重任,使盧泰愚一直以第二號強人姿態,備受矚目。

一九八一年上月,盧泰愚突然以上將軍階退役。當時韓國軍政界議論紛紛,以為他已經失勢。一個月後,他被任命為「政務第二部長」(相當於我國的行政院政務委員),主管主要政策的設計與諮詢;不久,全斗煥又委任他為「南北韓高峰會談首席代表」,全權代表總統與北韓當局談判。

爭取到奧運主辦權

盧泰愚在政務部長任內最大的貢獻,就是設計了爭取主辦八八年奧運會,藉以帶動經濟建設、提升國際形象,同時轉移國民對內政注意力的策略。這項策略在他幕後積極推動之下(包括邀集各國奧會委員前來漢城實地考察,爭取支持),當年九月三十日,韓國代表團在西德巴登巴登的國際奧會中,擊敗了日本的名古屋,成功地爭取到奧運的主辦權。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盧泰愚以總統特使身份,御命巡迴訪問歐洲、非洲十三個國家,爭取先進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對漢城奧運的支持。這次穿梭外交,讓盧泰愚有機會打出國際形象、建立國際友誼;他同時促成了教宗若望保碌二世在一九八四年訪問韓國。

收拾內政危機

次年三月,盧泰愚轉到新成立的體育部擔任部長,希望繼續推動體育外交,並為奧運的初期籌備工作奠下基礎。不到兩個月,因為發生了警察持槍瘋狂殺死五十六人的慘劇,使政局陷入緊張,盧泰愚臨危受命出任內務部長,替全斗煥收拾了內政危機。

當時韓國內政紛擾不斷,除了警察瘋狂殺人事件外,反政府學生的縱火事件頻發,更嚴重的是,張玲子夫婦利用特權的鉅額冒貸案,使政府的威信跌落谷底。盧泰愚以強人手腕,大力推動「社會淨化運動」,剷除特權、掃蕩地痞流氓,並且杜絕人情關說,重建了社會秩序。

他在擔任內務部長期間,嚴格要求內務部的職員,在下午六時準時下班,他甚至每天親自到各辦公室巡視,察看是否有人抗命。盧泰愚的觀念是,工作做完就準時下班,回家和家人共聚晚餐。他一心要破除韓國人上司沒有下班不敢先離開,在辦公室裡無所事事的積習。

正值盧泰愚個人政治聲望達到顛峰,南韓民眾也一致看好他將會更上層樓、擠入政治權力核心之際,全斗煥卻在一九八三年上月發表他出任奧運組織委員會的委員長。這項安排又讓韓國的評論家臆測不已,都認為盧泰愚已經被貶,因為他不可能再以體育界人士的身份重返政壇。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但是從韓國最高當局以主辦亞、奧運為「國策」來看,盧泰愚以強人地位推動籌備工作,確是再適當不過的人選。一則他可垃魏重詩辦亞、奧運,提高他的政治聲望;再則以這個過渡的角色,轉移世人的注意力。因為太早凸顯他接班人的形象,反而會給權力交替作業帶來阻礙。

以強勢對抗反對黨

他在擔任奧運委員長時,韓國的政界領袖以及軍方高級將領,仍不時出入他的辦公室,向他請教各種政治問題的解決之道,可看出他在幕後仍發揮了絕大的影響力。

一九八五年二月國會議員大選之後,強勢反對黨異軍突起,面對未來將不會如以往順坦的政局變化,全斗煥總統徵召盧泰愚(此時亦當選國會議員),出任執政黨僅次於總裁的「代表委員」的要職,準備讓盧泰愚發揮政治實力,以強勢對抗反對黨。

兩年來,盧泰愚以「外柔內剛」的性格,折衝於政治舞台,並不時發揮他強韌的談判長才,和反對勢力較勁。第一線的磨練,使盧泰愚累積了豐富的政治經驗;而這段期間,他被塑造的形象,與建立起的群眾基礎,都是他成為接班人最大的本錢。

具親和力與說服力

七年多來,盧泰愚從幫全斗煥打天下到成為準接班人,不僅在決策過程中是全斗煥的主要智囊,也是替全斗煥執行政策的左右手。而他的政治歷程,更顯示了他是在刻意佈局與苦心經營下,直到最後才被亮出的底牌。盧泰愚聰明之處,在於他幾年來處事嚴謹,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恰如其份,不曾搶過全斗煥的鋒頭。

現年五十五歲、頭髮已經半白的盧泰愚,和全斗煥總統最大不同之處,是他始終把微笑掛在臉上,這也是他比全斗煥更具親和力的原因。跟他談過話的人,都會對他不疾不徐的語氣,以及他只用平實的字眼卻能展現強大說服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盧泰愚常用「您以為如何?」、「可不是嗎?」等反問的口氣,不直接、正面地回答問題,也不對問題下武斷的結論。近年來,他接受外國記者訪問時,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對軍人執政的看法」。他總是這樣回答:「韓國每一個男人都有服兵役的義務,穿軍服的時候是軍人,脫下軍服就是平民;而且服完兵役隨時得接受後備軍人訓練。全韓國每一個男人都是軍人,軍人執政在韓國並不是個問題。」很技巧地迴避了這個敏感的質問。

不脫軍人本色

周遭的人評論他做事講求合理、實事求是;但是他也擇善固執,只要認為對的就必須貫徹到底。表面上他給人作風穩健、處事圓熟的印象,但是仍不脫軍人剛盲的本色。幕僚人員對他的批評是,他不太能夠接受屬下的建言,有時不免一意孤行。

而盧泰愚由過去輔辦全斗煥總統,到不久的將來兩人易位而處,權力如何分配、角色如何調適,在過去沒有經驗可循之下,也只有從這次的實驗,才能得到證明。

和平轉移會成功嗎?

全斗煥總統從執政以來就一再宣稱,他要為南韓的憲政史創下第一個和平轉移政權的先例,而且,盧泰愚被提名為下任總統候選人,為和乎轉移政權踏出了第一步;但是南韓的反對勢力卻一再叫囂,不能讓這個「軍事集團」長期執政,他們更不能容忍這種「分贓式」的政權交替。

在這樣的情勢下,未來的六個月間,對盧泰愚確是極為重要的考驗。一方面他得不斷迎擊來自反對勢力的挑戰;同時,他也得深入基層推銷自己,厚植群眾的支持基礎。

南韓反對勢力對這次史無前例的和平轉移政權能否真正成功,仍持觀望的態度;基本上,冀望安定的大多數中產階層民眾與工商界,則樂觀其成。盧泰愚接班之後,至少可以維持一段時期的安定,施政的基本政策也不致改變。

但是,在反對勢力強烈要求修憲、直接選舉總統的聲浪下,盧泰愚掌權後能否坐滿七年的總統寶座,還有太多不可預知的變數。大部份南韓政治觀察家預測,盧泰愚可能只是領導一段時期的過渡政府,在順應民主的潮流下,南韓遲早要擺脫軍人執政的形象,還政於民選的文人政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