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一朵花」是一句聽起來非常可愛的台語,這是我從小到大的口頭禪,也是我對於「說話」的自我期許。
對我而言,「說出一朵花」的主要含意有二:言之有禮與言之有理。說話是一種溝通,「言之有禮」才能創造出一個讓溝通自如的說話環境。說話也是一種表達,唯有「言之有理」才能清楚地表達出你的思想、情感與你所擁有的知識與智慧。
「言之有禮」與「說話得體」算是同義詞,從小我媽媽就告訴我:只有說話得體的人才有辦法說出一朵花。當你說出一些非常得體的話,對方就覺得周圍有朵朵香花;反之,說話不得體,就會讓人臉上冒出三條線。但是說話得體似乎不能用「說話禮貌周到」一言以蔽之,必須根據說話時所面對的人(對象)、事(局面)、地(場合)、時(時機)來調整說話內容與表達方式。所以當說話的環境不同時,「言之有禮」的標準也會隨之改變,想想,說話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言之有理」則類似成語「舌燦蓮花」。舌燦蓮花的典故來自於南北朝高僧佛圖澄的事蹟,代表一個人說話有文采、善用譬喻、口出妙語。如果用現代的詞彙來形容,應該改為「能言善譬」。「能言」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善譬」有助於來解釋一些知識與資訊。當然,就算你把「能言善譬」改成「能言善屁」,其實也不為過!
我認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說話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如果你可以掌握說話的技巧,就能夠創造出一個
溝通快速自如的環境,不但能充分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能夠節省下許多寶貴時間,減少人際關係上許多不必要的誤會,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
Knowhow 1 》好演員能成就爛劇本
你可能在電視上看到各式各樣的歌唱比賽節目,但是可曾看過「說話版的超級星光大道」?再者,每個人都知道說話很重要,但大部分人都不認為說話是一件應該學習的事,只有小孩牙牙學語時才叫做「學說話」,成人倘若要學說話,聽起來感覺很突兀、很功利,反而覺得真正該學習的是如何寫好作文。
但看了許多好笑的學生作文卻讓我恍然大悟,冒出另一個新思維:寫作文跟說話其實是同一件事,都是一種把腦袋裡的想法呈現出來的表達方式,如果作文能力不好,那麼說話能力又能好到哪裡去呢?倘若「文如其人」,那麼「說話就更如其人」。
在我的想法裡,說話包含了兩大部分:一是內容,這是由說話者的思想、情感及他所擁有的知識所組成。其中知識是最簡單的一環,但擁有充分的知識,並不代表你可以說出一朵花,你一定要經常思考、體會、培養出觀察力和感受力,如此才能言之有物。
二是呈現,這是將內容化成言語的能力,包含把話說對、說好、說得妙、說得呱呱叫。另外,言語的組織結構、用字遣詞也必須符合邏輯,讓人聽得懂,產生共鳴、滿心歡喜。
說話的內容就像是劇本,說話的呈現方式就好比演員如何去詮釋劇本。好的劇本可能會被演員演壞,但是好的演員可以將一個不怎麼樣的劇本演得栩栩如生,可見說話的呈現方式的重要性。
提升說話的「呈現」能力最好方法就是「見賢思齊」,你可以找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範例來學習說話,立定目標之後要反覆練習。
雖然每個人每天都在講話,但是不一定可以講出合乎於實際運用的話。寫作要練習,說話更需要練習,唯有經常練習,才能鍛鍊出你對語言的掌握能力。你說出的話就代表你這個人,要如何呈現真實的自己,靠得就是說話的技巧。
Knowhow 2 》猜猜我有多愛你
在攝影棚準備錄影之前,工作人員都會幫主持人及來賓別上麥克風試音,讓坐在副控室的導播聽聽音量大小與聲音清晰度。我的試音用語比較另類,過去幾年來,不管在哪一家電視台,我都是使用「猜猜我有多愛你!」這七個字來試音。
為何是這七字訣?並不是我故意裝可愛,也不是這七個字中隱藏了可以提升口才幾百倍的玄機,說穿了,「猜猜我有多愛你」就是我的說話態度。
「猜猜我有多愛你」的真實意涵就是日語的茶道用語:一期一會,用中文翻譯就是「一生只相遇這一次」。相傳日本的茶道師傅是用「我這輩子也許只幫你泡這次茶」的慎重心情來沏茶。看到茶道師傅這麼認真時,當客人的人又豈能怠慢呢?因為主人與客人都非常認真,以「一期一會」的心情為出發點,如此一來,絕世好茶就這麼誕生了!
「一期一會」的心情對於說話技巧有什麼幫助呢?當我以「一期一會」的心情來說話時,我會自然而然地把別人擺在第一位,心甘情願地扮演聆聽者的角色。雖然我知道這是老生常談,好像是一句必須配合振臂高呼的口號,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樣,抱著「這也許就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跟對方講話」的心情來說話,相信你在說話技巧上會有很大的進步。
我總是把自己觀想成茶道老師傅,把攝影棚與錄音室當成是我開的「于家茶室」,把每一位來上我節目的來賓都當成來喝茶的客人,我會抱持著「款待客人、絕不怠慢」的心情來進行訪談。我希望大家來到我的茶室可以受到最好的款待,而不是來看我的個人茶藝秀。就是這種「一期一會」的心情,讓我對每一位跟我說話的人產生興趣,這是說出一朵花的關鍵。
只要是人,都會潛意識地避免「自討沒趣」,當你發現跟你談話的對象是對你毫無興趣與好感的人,這段談話應該很快就會無疾而終。
通常人都願意跟「對自己有興趣」的人打開心房、侃侃而談,對於那些「對自己毫無興趣」的人常會自動啟動「防衛機制」,不管是尿遁、裝傻、打哈哈,總之就是會想辦法盡早結束這段對話。如果你想說出一朵花,那麼你就要把握住「把對方放在第一位、對別人產生興趣」的原則。
Knowhow 3 》掌握每個黃金15 分鐘
我在南陽街所學到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黃金15分」:任何一位學生只要連續聽講超過15 分鐘,他的注意力就會開始渙散,這時一定要開始說笑話,或者是發問,用問問題的方式來「喚醒」學生。也就是說,必須要掌握每一個「黃金15 分」的節奏感,不能一股腦地教下去。
這個「黃金15 分」的理論讓我學習到說話的節奏感,不只是學生,只要是人,注意力的頻率就跟波浪一樣,時高時低。當聽我說話的人注意力開始集中的時候,我就要立即把重點端出來;當人們注意力開始渙散,插科打諢的輕鬆時刻馬上登場。
現在大部分的電視台也有運用到這種節奏感的掌握,所以你會發現大部分的節目在某一小節即將進廣告之前,就會先播下一節節目的精華片段,讓觀眾有所期待,不要輕易地轉台。
平心而論,一般人大概最多只能專心15 分鐘,然後休息1 至2 分鐘(廣告時間),然後再度專心下一個15分鐘。也就是這個原因,大部分政治人物的演講長度也大概就是15 分鐘,如果想要說更長,中間也需要用呼呼口號、揮個旗子來串場一下。
大部分的相聲段子也是差不多15 分鐘就必須下台一鞠躬,如果想要說得更長,也非要穿插個魔術表演。一場有效果的記者會或是致詞,多半也是15 分鐘,最長不能超過20 分鐘,如果想要介紹更多,公關人員就必須要發放贈品,或是讓showgirl 登場走個台步。就連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開場秀,也差不多只有10 分鐘,這樣才能讓聽眾注意力集中、記得更多,且意猶未盡!
說到最後,我必須要補充一個重點,如果你所面臨的說話場合不足15 分鐘(例如面談與面試),就無須考慮到節奏感的問題了,這時你只有精銳盡出,一口氣「說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