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戴安娜王妃香消玉殞,提起「狗仔隊」攝影師,人們無不咬牙切齒。然而,狗仔隊並非名人的專利,平凡如你我,同樣每天逃不掉狗仔隊鏡頭的窺伺。
不可思議嗎?回想看看,每天清早到便利超商買份報紙,笑容可掬的店員對面,就有架攝影機用冰冷的眼睛打量你。開車上街,到處埋伏著測速照相機。去銀行提個錢,電眼讓你無所遁形。晚上回家睡覺,管理員櫃台的閉路電視,全天候不眨眼地緊盯著大樓的每個角落。
說起這種狗仔隊,它完全合法,存在得理直氣壯。除非神經過敏,或者做賊心虛,否則恐怕很少人不舒服,多半根本不覺得它存在。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或許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鏡頭碰巧捕捉到令你羞得半死的動作?鏡頭的另一端是誰在看?底片會不會被「獨視樂不如眾視樂」?在你不知道的秘密角落裡,還躲著多少監視攝影機?
監視鏡頭裡,人人被逮個正著
隨著監視錄影設備體積日趨小巧、售價走向平民化,小說家喬治歐威爾所描述的「老大哥」無所不在地注視你,正由想像變成現實。法令保障隱私權的腳步,完全追不上技術進步的速度。
去年二月,一卷名為《逮個正著》的錄影帶,在英國上市不到半天,立刻狂銷六萬套,發行商趕緊推出續集《真的逮個正著》。到底內容精采在什麼地方呢?答案是畫面絕對真人真事,而且當事人像個傻瓜般,渾然末察覺攝影機的存在。
例如某個場景是在百貨公司更衣室裡,一名女竊賊脫光衣服,把偷來的名牌服飾穿在裡面,再把原來的衣服換穿外面,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另一個場景是某企業的儲藏室,一對男女員工在堆置如山的檔案夾中,忘我享受魚水之歡。當然,暴力畫面也少不了,例如毒販在黑街用鋼管互毆,打得頭破血流;還有歹徒駕車撞破商店大門行搶的過程,比電影還精采。
可不要太早下結論,判定這卷影帶是齷齪的偷窺狂所拍。錯了,它們都是情治機關和保全公司光明正大攝錄的。為了打擊犯罪,特別是偵測北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活動(理由有夠崇高吧),英國警方和民間保全業者,在可疑地點到處架設監視錄影機。為何覺得可疑?全憑自由心證。錄影帶的下落呢?抱歉,愛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就這樣,它們賣給了製片商杭特。
杭特說,他製作[逮個正著]系列,用意是想「點出監體系有多黑暗」。英國主要民權組織「自由」警告說,監視錄影已到人人皆可為之、規範蕩然無存的地步。
不過,歐洲監視攝影最浮濫的城市倒不是倫敦,而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做為歐洲最大的轉口港,阿姆斯特丹的進出分子複雜,毒品交易猖獗,民眾對治安如大旱之望雲霓。放眼所及,從火車站月台、高速公路、加油站到運動場、咖啡座、計程車……,數不清這個城市裹到底暗藏多少隻電眼。
監視公車,殺雞居然用牛刀
八月間,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決定,公車也要加裝監視攝影機,以嚇阻扒手和塗鴉,遭外國媒體譏為殺雞用牛刀。
不久前,阿姆斯特丹某家迪斯可舞廳被發現廁所偷裝攝影機。店方雖辯稱是抓毒品交易,仍然激起抗議風波。同樣在八月間,一名汽車駕駛看不慣路邊密集的測速攝影機,憤而砸爛其中一具鏡頭。他說這麼做不是為了自己,而是護衛大眾人權,荷蘭報紙盛讚他是「不可能的英雄」。
說來諷刺,荷蘭人對於維護隱私向以敏感著稱,甚至連全國人口普查都在一九七一年廢除,理由是民眾厭惡政府叨擾私生活;唯獨對虎視眈眈的監視攝影卻安之若素。或許因為許多人被監視的同時,也在玩監視別人的遊戲。
走一趟販賣監視器材的商店,店員向絡繹不絕的顧客介紹這是紅外線攝影機,具有夜視功能;那是數位攝影機,與電腦資料庫連線比對,立刻就能辨識人物的身分。在阿姆斯特丹,可輕易買到最先進的監視設備。雖然法律規定,任何人安裝前必須證明用途正當,並且張貼清楚的警告標語,但荷蘭民眾卻不當一回事。
一旦行擊犯罪奉為無限上綱,不但監視作業走向「狗仔化」,監聽也變得肆無忌憚。今年四月,奧地利政府允許警方辦案人員,必要時可竊聽教徒對神父的告解,完全藐視教會的神聖保密傳統。若上帝有知,恐怕真的會瘋狂。
監視員工,從辦公室到臥房
在監視的排行榜上,工作場所監視占去一大部分。其實早在本世紀初,福特汽車公司便雇用私家偵探,窺探員工是否在家酗酒,家居環境乾不乾淨。在一般觀念中,踏進企業的大門也請把隱私權擱在門外。隨著電子科技的飛躍進步,企業監視員工的穿透能力更強,手法也更隱形無痕,成為企業倫理的新興課題。
今年五月,美國企管協會(AMA)調查九百多案大型企業,赫然發現有三五%的企業用游走法律邊緣的方式,對員工進行電子監視,且有二三%把員工蒙在鼓裡。若依產業來看,金融與房地產業最普遍。有八成的公司這麼做。
最可議的是,監視作業的侵犯程度已然升級。如果你還以為企業監視員工電話使用情形,只限於記錄通話對象和時間長短,以防濫用公司電話,那就太小兒科了。AMA的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一0%拷的美國大公司直接竊聽員工通話內容。而監視攝影的鏡頭,也由瞄準宵小鼠輩搖身成為科技監工,一六%的企業靠它密察員工績效。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接到的申訴案件中,有些企業在盥洗室裝攝影機,以確定員工是否躲在裡面偷懶。有些員工在電話裡說上司的壞話,監聽抓到被開除。
最著名的一場官司,是愛普生(EPSON)公司的電子郵件主管蘇雅絲,因為抗議資方竊閱外邊寄給同仁的電子郵件,結果自己先被開除,蘇雅絲憤而控告愛普生公司。事實上,AMA調查顯示,有一五%的美國大企業檢查員工的電子郵件,一四%調閱員工電腦檔案,愛普生公司挨告只是倒楣罷了。
站在公司立場,電子監視可以提高生產力,嚴防監守自盜,遏止公器私用,強化服務品質。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長途電話呼叫業務,多次贏得顧客服務品質獎,公司方面毫不諱言,這份殊榮是靠監聽員工掙來的。
普渡大學教授波丹的看法較為保留。他研究發現,有第三隻眼睛在背後監視時,員工經常會「退縮到個人的小天地」,跟同事或主管的溝通能省則省,生怕動輒得咎,團隊合作的氣氛明顆受到破壞。
監視保姆,己所不欲施於人
時下吵得最兇的工作監視講題,就是家長對保姆的錄影監視。在美國接連傳出保姆凌虐或殺害幼童的報導後,攝影器材業者看準家長的恐慌心理,競相推出掌心大小的「保姆攝影機」(nannycam),部分業者甚至幫忙偷裝在保姆家裡。許多家長害怕這麼做會吃官司,乾脆契約中白紙黑字載明,保姆必須接受監視錄影。
「總算不用白天常去保姆家突擊拜訪,或老打電話垂詢小孩情況了,」一名家長鬆口氣說。
英國倫敦的托兒所,更是想出藉網際網路傳送監視畫面的點子。家長們只消打開辨公室的電腦,就能隨時瞧到心肝寶貝的活動情形。
一位母親說,她最愜意的事,就是邊啜著下午茶,邊從電腦螢幕觀賞保姆教小孩念書、做點心的情景。有了活生生的即時書面後,她桌上的小孩相框就被淘汰了。
但保姆們可不這麼想。美國保姆協會直斥這是「變態窺淫」,英國托兒所老師埋怨,攝影機害他們無法跟小孩自然地互動。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批判更犀利,「倘使老闆在辦公室搞秘密監視,我們誰都會氣憤不已。為何要把自己不能忍受的事,拿來對待保姆?保姆攝影機業者趁機發家長的焦慮財,根本是不道德的行為。」
在這個窺伺慾望橫流的狗仔叢林中,人們越來越像水族箱裡的金魚,透明呈現在箱外不知名者的眼簾。日本憲法學權威小林直樹,把「隱私權」列為三大新興人權課題(另外兩個是「知的權利」與「環境權」),的確是其知灼見。
員工穩私手冊
目前德國、瑞典、挪威、日本和加拿大,都鼓勵透過勞資談判,來決定監視進行的方式。一些領導潮流的企業如IBM,也主動發給每個員工隱私手冊,打開公司監視作業的黑盒子。
而目前美國國會審議中的「消費者與勞工隱私法案」裹,更確立幾項基本規範:
●員工對監視有被告知的權利,嚴禁使用隱藏式攝影機。
●禁止在盥洗室和儲藏室內攝錄監視。
●監視內容必須與公司運作有直接相關。
●監視獲得的資料,非職務關係人不得接觸。
●監視資料不得做為考績的唯一標準。
●員工若提出要求,有權調閱監視資料。
●監視資料需定期清除。
●制定年資條款,凡服務滿一定年限的員工,不得被任意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