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個人品牌學,粉絲就是超人脈

人脈王第2課》

方德琳
user

方德琳

2011-06-01

瀏覽數 4,050+

個人品牌學,粉絲就是超人脈
 

你以為只有業務員、創業者才需要經營人脈,知識白領只要專注本業就可以嗎?10 年前也許可以,但現在,知識白領更需要懂得人脈經營技巧。

以前,一旦進入大公司就彷彿手捧著金飯碗、銀飯碗,公司罩你一輩子。

現在,連世界級企業都可以休無薪假。人資專家說,經營個人品牌才能讓你永保安康。

正如美國知名管理學者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所言,「建立個人品牌是21 世紀新工作的生存法則。」然而個人品牌累積,除了專業外,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粉絲?

粉絲愈多、聚眾能力愈強,素人也能變明星。以前明星要靠傳統媒體追捧,現在,利用免費的網路平台,自己就可以建立知名度,讓傳統媒體主動來找你。

所以,別再以為經營人脈不關你的事,現在人人一定要懂「粉絲人

脈學」,這是個人品牌中最重要的價值。

張永錫是一位獨立工作者,以「幸福行動家」開設「幸福時間管理」課程,在網路上擁有忠誠粉絲。他每一篇文章平均有20 萬人次點擊,1 年365 天只開8 天課程。工作時間不長,但單位價值效值驚人,又能兼顧生活品質。

不開課357 天,他並不是閒閒沒事做,這些日子反而是他的另一項工作—「粉絲經營日」,如果沒有一點一滴、經年累月地努力,恐怕他一年365 天天開課也未必有只開8 天的成效。要如何打造你的「粉絲」個人品牌呢?

粉絲人脈學1》 萬花筒世界的生態思考

粉絲人脈經營法跟傳統方法大不相同。以前經營人脈,主要是點對點關係。

譬如,今天認識5 個人,那就想辦法經營這5 個人的關係。然而,即使再厲害的人脈高手,頂多也只能經營150 個人脈,超過這個數字,時間精力都難以負荷。

「經營粉絲要擺脫這種點對點思考,而是經營一個粉絲生態。」張永錫比喻。以前點對點的人脈經營,重點在於「我跟你」這兩點的關係線能不能愈穩固愈強壯,但「生態型」的人脈思考法,卻比較著重在生態自己是否會成長循環,「想辦法讓粉絲跟粉絲之間產生橫向關係。」

生態間的連結愈多重,人際網絡愈細密,粉絲群的能量就愈充沛。為什麼要把眼光著重在「粉絲生態」而不是點對點關係?答案是,要更善加利用網路世界裡的連結力量。

個人品牌世界就像一個萬花筒,每個個人品牌就是萬花筒的一個

圖案。然而下一刻鐘,轉換個角度,原本都是正方形的圖案有可能跟別人連結,全變成了菱形,又產生了另一個可能性。

連結的力量很大,但是要能產生這種如萬花筒般力量的前提有2 個:

1. 先經營出自己的正方形,換言之,自己必須先有人脈生態,將來才有機會跟別的個人品牌生態做連結。

2. 要經營跟別的個人品牌生態的連結,因此多認識其他個人品牌者也是很必要。

粉絲人脈學2 》 臉書經營粉絲生態池

以前經營粉絲,必須先掌握媒體力量。無論上報紙、廣播、電視,要打知名度首先就得認識「圈內人」。但現在,不需要這麼辛苦,網路上到處都有經營粉絲的平台。在所有的網路工具中,張永錫最推薦使用facebook 來主持。因為 facebook 可以充分發揮多連結的效果,不僅自己能PO文,同時也能迅速掌握粉絲們的動態快速回應。

建立自己臉書是第一步,有的人以為臉書裡朋友愈多愈好,但是張永錫建議還是得控制數量。因為主人必須能充分照顧到生態裡的每個成員,人數太多常常會遺漏重要訊息。

張永錫自己的朋友數會控制在400 人上下。他會固定執行刪除朋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友動作。頭號被刪除的對象就是喜歡貼賣東西訊息的人,其他

像發言品質不佳,譬如,負面思考居多者也可能被他剔除。

「粉絲的力量其實不是看數量,而是看品質。」寧可精緻地先照顧少數者,啟動一個正向循環的生態,粉絲群就會慢慢長大。

粉絲人脈學3》 微行動強過大行動

把粉絲生態想像成一個魚池,我們要持續餵養它,而餵養生態的模式是:每天、一點點、恰如其分的分量,而不是久久來一次大爆發。

或許在實體世界裡,總是要用大型的、最頂尖的活動來吸引別人注意,但是粉絲群裡,反而需要每天源源不絕的「微行動」才能維持。

張永錫說,所謂「微行動」就是乍看沒什麼,但經過時間累積就產生力量。第1個重要的微行動就是訂定一個主軸,每天固定PO

文。例如:目前在網路上被轉寄率最高就屬「心靈雞湯」類的人性小故事或嘉言。如果你打算經營出「人生導師」型的個人品牌,那麼利用每日一句嘉言分享給粉絲,其實就是個很好的微行動策略。

如果想要經營很擅長家務的「家事達人」,那麼每天固定分享一個打掃的小撇步也可以加深別人對你的達人印象。每天一則固定的PO文是最起碼的,讓粉絲有固定收視的習慣。「重點不在寫出了不起的文章,或者參加一個了不起的聚會,而是每天固定持續進行的行動。

第2個重要的微行動,就是記得回饋別人的分享留言。回覆通常就兩句話,但是粉絲會感受到關心跟注意。「你即使有粉絲,有網路工具,就好像混凝土中的沙子跟水,還起不了化學反應,只有用關心跟對話,才能培養信任,這個人脈混凝土才會真正成形。」張永錫說。

第3個重要的微行動,則是當社群粉絲的廣播站。哪個粉絲正要進行什麼活動,主持人可以幫忙宣傳一下,哪個粉絲升遷、畢業,發生了人生好事,主持人也可以大力恭喜,讓粉絲們都感同身受。

「我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介紹原本不認識的粉絲相互認識。」張永錫說,只要他知道兩位粉絲間有某個共同點,譬如:在同個產業,或者同校畢業,他也會主動介紹他們彼此認識。「生態的活絡是讓粉絲們彼此之間也能產生對話關係。」對話關係愈多元複雜,粉絲的凝聚力會更有力。

然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行動,並不代表就可以隨便寫隨便做。「這些微行動的出現都不是偶然,而是精心設計過。」設計的主軸就是跟自我品牌價值相關。「要先想像,自己想讓別人感受什麼樣的自己。」由此去設計PO 文的主軸,對話的語氣,甚至照片的處理。

舉例來說,想成為生命教練達人,可以設計固定分享激勵的文句,再回覆別人留言時,最好也秉持著正面鼓勵的態度,而不是以批評別人為樂。

粉絲人脈學4 》虛實活動超連結

常常在網路出沒的粉絲也需要靠實體活動來加深連結。但是在舉辦實體活動時,千萬別忘了讓粉絲們成為活動的主角。

張永錫建議有機會辦實體活動時,至少要讓與會者有一分鐘的自己介紹。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實體活動的最適人數約在30-50 人間。

除了每個人自我介紹之外,也要記得安排幾位粉絲上台講8-10 分鐘的個人故事。讓粉絲的個人知名度也提高,促成粉絲生態裡更多連結的產生。

粉絲人脈學5 》 與其他品牌合作

當自己的粉絲生態有一定規模後,就可以開始構思跟別的個人品牌連結的動作。達人跟達人的交流,層次已經不再是個人間的交流,而是提升到外交層次一樣,背後代表有資源的互通有無。所以自己的粉絲可以去參加另一個達人的活動,另外一個達人的粉絲也可以來參加我的活動。這樣個人品牌的力量才可以持續擴散出去。

即使有便利的工具、經營的技巧,但是張永錫提醒,粉絲人脈的經營還是需要時間累積。以他個人來說,從2002 年開始寫文章經營「時間管理達人」品牌,一直到2008 年才陸續有演講邀約。「現在可能不需要像我花這麼長時間,但是人跟人間的信任還是需要時間累積。」

用每天的微行動、微成功來累積自我品牌形象,才是經營粉絲人脈最核心的關鍵。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