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試啼聲的「哇!」開啟了這一生的甜蜜負荷,絕大多數的父母無不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將來能夠獨立自主,甚至回饋社會。但經濟條件升高,卻出現愈來愈多的繭居族,成為「賴家王老五」或「米蟲小公主」,甚至連有了下一代,還要仰賴爸媽經濟資助,相較於歐美大概16 歲∼ 18 歲,父母就停止提供零用錢,台灣似乎還有很多剪不斷臍帶的「彼德潘老寶寶」。
身為30 世代的你,是否也曾經跟朋友抱怨,自己的父母總是碎碎念,嘮叨個沒完,卻沒有意識到實際上,自己卻還伸手跟父母要錢,經濟上難以獨立,卻要求父母在生活上給予絕對的自由,其實經濟獨立是人格獨立及生活獨立上相當關鍵的一環。
排除經濟獨立的障礙
從心理學習負責任→自己有能力獨立生活→學會對物質做選擇→不同階段設定不同目標
「現在要小孩經濟獨立,恐怕就跟鼓勵生育一樣困難!」一位50 歲金融圈高層人士無奈的說。
兒子畢業已經2 年,還整天當夜貓子打電動,有需求跟老爸開口要不到錢,就轉而向媽媽撒嬌;要他找工作,他就以現在大學畢業謀職起薪不到3 萬元,連自己都養不活,既然還是可以過得舒舒服服,寧可胸無大志的當宅男。
因此邁向經濟獨立的第一個絆腳石,無疑就是「心態」,有不少奉行及時行樂,兵來將再擋,不需要獨立。但真的可以這樣嗎?
Q:我的薪水只有3 萬元,如何獨立?
A:滙豐(台灣)商業銀行資深副
總裁莊懷德:
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其他的部分其實自己可以「做選擇」,舉例每月3 萬元的薪水,每個月扣除生活所需剩下1.5 萬元,究竟是要買一個2000 元的包,還是大手筆透支採購2 萬元的名牌包,這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選擇題」。
經濟獨立不是一蹴可幾,在不同的階段最好設定不同的「目標」。但年輕人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訂在天高皇帝遠,譬如一開始就誇下豪語要買帝寶豪宅,能力與夢想落差太大,反而會讓自己失去努力的動力,所以最好一步步來,先以第一桶金為基石,隨著投資及薪水增加,慢慢放大目標。
年輕人應從心理學習負責任,也準備未來可以靠自己生活,從人格到經濟,由內而外的獨立。在經濟層面上,從學生時代就可以開始儲蓄,或是剛開始工作,經濟條件未臻成熟前,都可以找獨立前的替代答案,例如先與父母同住,多存錢,為將來做好準備,就可以取得相對的領先。
辨別假性經濟獨立
必要→需要→還是想要
很多人以為經濟無虞就是經濟獨立,但是很多人賺愈多賠愈多,反而落入假性的經濟獨立。經濟獨立最大的意義,不只是衣食無虞,更重要是能有餘力追求人生的自由。但是一旦落入假性經濟獨立,錯把投機當投資,是更可怕的迷思。如何區分自己必要、需要、還是想要,是很重要的經濟獨立訓練。
Q:如何學會必要?需要? 還是想要?
A:MIB 宏觀財務顧問公司協理陳敏莉:
這就像是蘋果樹上長出的蘋果,必須要有順序的達成,例如做好收支的管理,在支出時,要能先思考「3 要」: 必要嗎?需要嗎?還是想要?讓支出有層次可控管,並從記帳及收支管理開始,增加自己對資金的控管。
Q:什麼叫真正的經濟獨立?
A:MIB 宏觀財務顧問公司協理陳敏莉:
現在很容易出現「假性經濟獨立」迷思,有不少人只是用某些行為來證明自己可以獨立生活,過度的投資在買屋、保險或是金融商品上,證明自己可以獨立決策。但背後的真相是,高月薪但有資金需求時仍捉襟見肘,這也非真正的經濟獨立。
一般人投資都是希望在有限的風險下,達到穩定的報酬,但很多人沒有考慮風險程度,錯把「投機當投資」,例如高槓桿的融資或舉債投資等,或是以為長期投資的獲利較佳,而忽略資金的機會成本,都是隱藏在理財背後的陷阱。若不注意,輕則影響經濟獨立的速度,重則打翻先前努力的成果還負債,不可不慎。
Q:我該不該跟父母同住?
A:MIB 宏觀財務顧問公司協理陳敏莉:
剛踏出校門的社會新生,往往錯把外在的環境及心理層面兩者混淆,以為與父母同住就是經濟不獨立,而自行在外購屋或租屋,或有工作收入、沒負債,就算是經濟獨立。其實跟父母同住,並不表示一定是經濟弱勢,有的人自己貸款購屋,重擔卻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左支右絀,不能算是真正的經濟獨立。以經濟獨立的層次來說,除了不依賴別人,收入可以支付自己生活所需外,還要因應風險發生時所需,更深入的是讓未來退休時都能經濟獨立。
工作收入、沒負債,就算是經濟獨立。其實跟父母同住,並不表示一定是經濟弱勢,有的人自己貸款購屋,重擔卻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左支右絀,不能算是真正的經濟獨立。以經濟獨立的層次來說,除了不依賴別人,收入可以支付自己生活所需外,還要因應風險發生時所需,更深入的是讓未來退休時都能經濟獨立。
工作收入、沒負債,就算是經濟獨立。其實跟父母同住,並不表示一定是經濟弱勢,有的人自己貸款購屋,重擔卻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左支右絀,不能算是真正的經濟獨立。以經濟獨立的層次來說,除了不依賴別人,收入可以支付自己生活所需外,還要因應風險發生時所需,更深入的是讓未來退休時都能經濟獨立。
30 世代經濟獨立模式
注意省跟花→增加核心資本→學資金配置→學停損、停利
每個人經濟獨立的需求不同,一般對經濟獨立的看法不外乎有車、有房、結婚基金、退休金等,但現在30 世代的起薪條件並不好,不但第一桶金難存,有時一扣房租,就已經捉襟見肘。什麼是30 世代較佳的經濟獨立模式?
Q:現階段大學畢業起薪少得可憐,什麼是獨立
較佳模式?
A:
滙豐(台灣)商業銀行資深副總裁莊懷德:
注意「省」跟「花」
年輕人必須要先有儲蓄,才有進一步的可能性,所以當然一開始最好先訂下目標,眼下先遞延享受,想辦法先存下一筆錢,成為自己核心的資本,再尋找「讓錢變大」的方法。雖然年輕,但還是要有風險概念,年輕買保險成本更低,先有一定的保障,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增加核心資本。隨著工作年資漸增,薪水增加可能性變高,要更早達到完整的經濟獨立,也應該適時增加核心資本。
例如原本月薪3 萬元,每個月存1 萬元,薪水擴增到5萬元時,雖然等比是單月存入資金擴增到約1.7 萬元,但其實若能提高到存入2 萬元,甚至將增加的部分全數存入,就能增加錢滾錢的速度。
學資金配置
有了資金後,則要學資金配置。儘管年輕人有錯誤的本錢,可承受的風險較高,但絕非不顧一切的橫衝直撞賭一把。以很簡單的數字觀念來看,100 元的資金賠到50 元是虧損50%,但50 元要回到原本100 元的資金部位則必須要賺100%,對風險較有疑慮的年輕人可以保守穩健的投資組合,將8 成的資金投資全球股票型基金、2 成資金在穩健的債券型基金。
學「停損、停利」
在操作紀律上,因資金累積不易,不能亂投資,也要有嚴格的「停損、停利」概念。
以台股在日本311 大地震,一路重摔到8,072 點,若投資人有適時停損,就有資金在低點承接,股市上下震盪,仍有機會獲利;而停利也同樣重要,對一般人來說,停利的難度其實更高,所以可以設定比重,例如有20%的報酬率就贖回1/3,一部分資金先落袋為安,低檔布局更有籌碼。
要達到完全的經濟獨立可能是一條長遠的道路,但不管立足點為何,每個人經濟獨立之後,更有機會達到人格、生活獨立,邁向更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