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20.30.40 保險平安一生

聰明保障

黃鈴雅
user

黃鈴雅

2011-04-14

瀏覽數 4,950+

20.30.40 保險平安一生
 

達賴喇嘛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那個會先來?」人生的投資理財課,除了積極投資,更需要懂得防禦型的風險規劃。每個月固定要拿出一筆錢來買一個「未來理賠金」甚至是「不一定會發生的事」,很多人都很質疑,為什麼不把資金拿來投資股市、基金、房產不是更能錢滾錢?

以人生財務規畫觀點來看,投資跟儲蓄都是必要的,試想:若在財富累積過程中,突然意外比明天先來,你過去所投資、儲蓄的金額夠不夠負擔受傷期間的醫療費、房貸、子女生活教養金?夠支付幾年?

在人生財富曲線中,不論你是20.30.40,你都必須先看清楚自己在收入、支出、保障三條曲線中,是否找到了平衡點,否則一旦意外從天而降,即使有再多桶金,也不敵天有不測風雲。就拿去年因肺癌過世的藝人文英為例,除意外險外幾無其他保險,據報載在治療期間的醫療費用1個月超過10 萬元,全都必須自費;另外,藝人趙學煌數年前因意外車禍導致癱瘓,事後雖得到理賠500 萬元,但長期的照護費用,他曾表示:「理賠金早已用盡,現在只靠每個月6000 元的社會福利補助,連買尿管都不夠!」

假設這些情況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沒有保對險種甚至沒有保險,你有足夠的金錢可以負擔嗎?又能承擔多久?

保單一堆,但你保對了嗎?

根據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統計,2009 年國人壽險(人壽保險及年金險)投保率已達204.84%,代表平均每人手中都有2 張壽險或年金險主約的保單,若再加上醫療險或意外傷害險,至少多達4 到5 張保單。

不過,金管會表示因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國人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2009 年底降至67.85 萬元,也就是說,即使是擁有多張保單,也不代表真的能實現保險意義將風險有效轉移。既然如此,我們手上的保單究竟保了什麼?為什麼說不能將風險轉移?威盛保險經紀人董事長王信力點出:「 台灣人的通病是把保險當儲蓄,使得保費負擔很龐大,但保額卻很低。」

以一個家庭經濟來源者的責任來看,除了固定的日常生活支出外,若有子有房,至少會有房貸及教養金準備的壓力,若以不到100 萬的保額來看,兩者之間明顯失衡。

此外,三商美邦人壽協理浦中敏也提出,很多人在年輕時期總是很積極的布局投資理財(買股票、基金),往往忘了醫療準備,大誠保險經紀人資深副總李漢文提醒,尤其在健保新制DRGs(住院診斷關聯群)實施後,更凸顯商業醫療保險的重要。

雖然DRGs 立意是為了避免醫療浪費,但對就診病患來說,卻也可能造成尚須住院診療卻被迫提早回家休養的情況,他建議:「 提高住院日額給付,以及加購實支實付才有機會補足健保缺口!」

自我檢視3 步驟

只是,目前大多數的消費者會購買保險都是經由業務員的「推銷」而投保,總是搞不清楚買了什麼的情況下,就會造成重複投保或保障失衡的狀況。

王信力認為,這是本末倒置的現象,他建議消費者即使是被推銷,也應思考以下步驟:

1. 我目前需要多少保險額度?

2. 我可以提供多少預算?

3. 我可以選擇什麼商品?

舉例而言,目前增加了房貸500 萬,因此:

思考1:我需要加保500 萬的保額。

思考2:評估預算,我一年可以負擔保費10 萬還是1 萬?

思考3:a. 若預算10 萬,就是交由專業人員尋找保額500

萬,年繳保費10 萬的商品,也許是500 萬的終身壽險,或是300 萬的終身壽險+ 200 萬的定期壽險。

b. 若預算只有1 萬,也可以搭配如十年期的定期壽險,先將這十年內的風險交由保險公司。

也就是說,不論預算多少,都可以有滿足需求的商品,消費者不須為了商品而強迫自己繳交超乎能力的保費,若是因繳不出而停效,得不償失。雖然選擇商品必須仰賴壽險服務人員提供專業協助,但不論20、30、40 哪個時間點要添購保險,都應先依照這3 步驟,消費者才能清楚自己的保險需求,不至於被業務員的話術影響。

尤其是20 配置時,若能在此打好基礎,對於往後30、40責任加重時,就能提供保單調整的空間,而無需再重新購買較為昂貴的保單,讓經濟壓力雪上加霜。

20 保險計畫

不超過10%,預留財富成長空間

由於保費計算多以年齡為基礎,因此愈年輕投保,保費計算會愈便宜,能在年輕時就把保障買足當然最划算,但事實上年輕人可支配薪資並不多,不容易一次到位將需求補齊,不過在雙十法則(年收入的10%做保障配置、保額為年收的十倍)的原則下,建議還是先規畫基本的定期壽險、意外險及醫療險等商品。

王信力提醒,如果為了保費較划算等原因,硬要在這時候將保險買足,其實沒有必要:「剛開始工作就把財務鎖死,反而降低自己在轉換工作上的彈性,或是容易因繳不出保費而中斷,這時買太多保險反而造成負擔!」而這些在年輕時買的舊保單在往後調整時也建議盡量保留,IARFC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徐靜慧表示:「之前買的保費因為有預定利率、年齡等因素的關係,一定會比現在便宜,因此未來就可以以此做基礎,從中做調整即可。」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富士達保經董事長廖學茂表示,「通常將這個動作稱為『保單維修』!」因此消費者不要覺得有保險需求時只有加買一途,這樣的想法會使得自己在30 成家,家庭責任最大的時候有力不從心之感。

30 保險計畫

有多少負債,保障就要有多少

到了30 成家階段,若尚未有子女、房貸等「家庭負債」,夫妻兩人還可專注於累積財富,開始規畫未來退休金;若是已經有房、有子,在負債變多、責任變大的這個階段,家庭風險配置就格外重要。

廖學茂認為,在30 成家階段的人第一步驟就應先視誰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來做夫妻兩人的保單維修,例如過去單身時,夫妻兩人各有年繳保費10 萬元的規畫,若兩人收入以先生為高,家庭貸款又以先生為借款人的話,就可將原本配置在妻子的部位做調降,將省下的保費用於添購先生的保障,這樣一來既可不提高家庭原有的預算,又可提高保障。

除了利用原有的保費做額度比例調整外,李漢文還建議,可利用保單條款來提高保障而不增加預算:「如保單增額選擇權,可以依投保時年齡來計算新保費,也就是用年輕時保費增加保額。」另外還有保單年期變更,年期愈長保費也會比較便宜,例如將二十年期,延長為三十年期,都是可利用的方法。

此外,30 階段除了原有的經濟壓力外,還有退休金的準備也應該開始進行。浦中敏提到,多數人對於退休規畫有4 大盲點:

1. 忽視少子化的來臨:根據內政部統計,2016 年時平均每5 人撫養一個老人,到了2051 年將會變成1.5 人撫養一個老人,目前台灣出生率已經是全球最低,其實後代子孫根本養不起老人,但應該開始準備退休金時,多數人卻因為「養兒防老」或是「兒女是寶」的觀念而將資金全投注於教養金上。

2. 起步太晚、太消極:此階段的人大多將收入用來支付房貸、車貸、子女教育及玩樂上,等到40、50 歲想要開始規畫退休金,才發現為時已晚!

3. 重理財、輕醫療:這是國人投保的通病,以為只要有足夠的資金,退休一切需求都可滿足,但其實若忽略了退休醫療,將來龐大的醫療費用支出,會侵蝕原本的理財布局。

4. 光靠社會福利制度規畫退休:全球都面臨通膨壓力,如果光想靠社會福利、退休制度來規畫退休養老金,恐怕不足以支應生活所需。

因此,不論如何至少在30 階段一定得撥出一定金額做退休準備,王信力坦言:「這個階段很矛盾,也很辛苦,但是時間點是對的,否則等到房貸繳清、子女大了才開始,其實只是另一個壓力的開始。」

雖然一般建議在年收10%的基礎下建構保障規畫,不過廖學茂表示,30 成家的責任及風險是人生最高的時期,他建議在配置上可以多些彈性:「35 歲以下的人不超過20%,35 歲到45 歲責任最大時期,可多利用定期險、意外險,保險配置可拉高到25%到35%,等到風險降低後再調降。」

40 保險計畫

退休金+醫療,愈晚規畫費用愈高

規畫退休最重要的關鍵在時間,要能有效累積足夠的退休金,累積期的長短左右一切,這也就是為何建議退休金規畫愈早愈好的原因。

除非是即期年金,只要躉繳保費後,即可開始進入給付期,其他如還本型保險、利變型年金、變額年金等商品,均包含一定時間的累積期,待約定的累積時間到或已達理想金額,即可進入給付期。

年金給付還可分為「一次領」或「分期領」,由於分期領較具有維持長期穩定退休生活的意義,因此建議可選擇分期領回,活愈久領愈多,最長可領取至110 歲。

至於累積到多少資金才足夠在老年退休時,不需要仰賴子女、他人的協助,也能擁有一份長期固定的收入,維持自己的生活開銷?王信力提醒,同樣可以用「需求、預算、商品」的概念來思考。

首先,「需求」部分就是先設定理想的退休藍圖:

1. 幾歲要退休?

2. 退休後想過什麼生活?

3. 退休時可以得到多少退休金?

設定好目標後,就可以運用算式計算出退休金缺口。因為計算退休金總額還需考量通貨膨脹率、投資報酬率等因素,目前各保險公司網站均有提供退休金試算,只要輸入數值,如年齡、預期退休年齡、期待退休時的生活費用等,即可算出目前的退休金缺口,消費者可以善加利用。

舉例而言,A 目前30 歲,預計60 歲退休,預計壽命到80歲、通貨膨脹率2%,希望退休後每月可花費金額為30,000元,換算退休當年每月希望花費54,341 元,先不計算勞保退休金,A 必須準備1300 萬元;B 則是40 歲開始準備,同樣條件算出退休當年每月希望花費44,578 元,B 必須準備約一千萬。

乍看之下,B 較A 的準備金較少,但因距離退休時間較近、準備時間緊迫,因此B 一個月必須要存下4.1 萬才來得及,而A 則要3.6 萬元,因此愈早準備的確較為輕鬆。

不過,若試算出來金額過於龐大,以現況並不容易達到的話,例如30 歲薪水還在爬升、責任正不斷累積的階段時,卻要一個月存下3.6 萬,實在不容易,因此就請暫時降低退休後每月可花費金額,算出合理「預算」再去選擇搭配理財「商品」。

此外,退休生活另一個重要環節在醫療支出。浦中敏說,隨著醫療進步,人類的壽命也跟著延長,利用年金、還本型保險等退休金準備,只是支付日常生活費,而退休之後除了生活、娛樂費用外,最重要的就是醫療費用。

此時,雖然風險增高,不過因為過去已經有配置醫療險,因此40 的醫療規畫上應該著重在補強。例如,年輕時買的定期醫療險,由於只保障到75 歲,因此在有預算時,建議就可轉換為終身型商品;或是陸續添購重大疾病、長期看護等險種。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