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觀裡,如今只有埃及金字塔保留下來。埃及境內共有107 座金字塔,吉薩高地上的大金字塔是其中最為至高無上的表徵,由於它內部的廳室與通道有如迷宮,因此各種傳言也最多。雖然大金字塔獲得現代科學界最深入、廣泛的研究,但它依舊有許多無法解開的謎題。
在所有關於大金字塔的未解謎題裡,最常受到討論的便是它的建造過程。埃及人雖是天生的會計師,但是沒有留下任何有關金字塔建造過程的記載。
吉薩高地上的建築奇蹟
人稱「大帝」(Great God)的上下埃及之王斯涅夫魯,約在公元前2590 年左右過世,就在斯涅夫魯王的遺體經由渡輪運往尼羅河西岸的同時,埃及的國曆也改為古夫王(Khufu,斯涅夫魯王之子)元年元旦。當殯儀人員為斯涅夫魯王製作木乃伊的同時,他兒子的金字塔地點也已經選定,負責選址的人就是古夫王的建築師荷米耶努(Hemienu)。
依據埃及的宗教傳統,選址不僅要考量宗教及政治因素,還必須考慮施工因素。大金字塔的建造共使用兩百萬塊石灰石塊,每塊重約兩噸半。岩石礦場與金字塔預定地之間的距離每增加1 英里,搬運石塊的時間就必須增加數小時,整個施工期也會延長數年,荷米耶努最後選定吉薩高地作為古夫王金字塔的預定地。吉薩高地本身就是個石灰石礦場,直接在這裡蓋金字塔,是個精簡人力與時間的好方案。
荷米耶努打算在大金字塔裡3 個高度不同的地方建造墓室,一般人總以為大金字塔的建築方式就像堆大型積木:先做好一條坡道,再將石頭拉至定位、慢慢堆疊起來,一直堆到金字塔頂。但這種工法是絕對蓋不成吉薩高地上的大金字塔的。
當施工愈接近頂端,困難度就愈高,因為這牽涉到如何將石塊送到480 英尺的高度。
如何將巨石搬上金字塔頂
4500 年前,荷米耶努找到如何將巨石搬至金字塔頂端的祕訣。4500 年後,法國建築師尚皮耶揭開了這個祕密。金字塔開工後第10 年左右,古夫王的御用建築師荷米耶努開始規劃建造最後一間墓室,也就是所謂「王殿」。在打造王殿之前,荷米耶努卻先蓋了另一個大房間,設計極特殊,至今沒有人能解釋其功能。
這個「房間」如今我們稱做「大甬道」,最特殊之處在於它高達28 英尺(約8.5 公尺),看起來是一條坡道,1954年,考古學家在吉薩高地的地下岩洞裡,發現這艘古夫王專用的喪船,建造目的應該是要將他的遺體從尼羅河東岸的人世運往西岸的仙界。
上行至頂端就是古夫王的「王殿」,但如果它的功能只是作為通往某個墓室的通道,為什麼需要如此的高度?尚皮耶在構思大金字塔內部坡道理論細節的同時,也開始深入思考大甬道的功能。他發現王殿與甬道之間的確有些關聯:王殿的建築共使用43 塊大型花崗岩橫樑,每塊重量少則30 噸,多則60 噸以上;而王殿位在大金字塔裡高度約140 英尺(約42.7 公尺)的地方,這些巨型石塊怎麼搬上來?
當王殿施工完畢,金字塔等於是完成了四分之三,不過荷米耶努的難題才剛要開始,因為這剩下的四分之一部分,反而是埃及建築史上最艱難的工程。當時沒有任何一位建築師知道要如何將巨石搬運到480 英尺的高度,而荷米耶努建造的塔外運石坡道高度也已經達到極限,無法再應付金字塔頂部的工程了。
究竟古埃及人如何利用斜坡來建造金字塔,至今最受支持的是外部單一坡道理論,也就是在金字塔一側建造一條長長的坡道,方便工人拉石頭往上堆疊。不過至今高地上從未發現任何大型坡道的遺址。若真有坡道,不可能憑空消失。顯然單一坡道理論似乎是行不通的。
建築師解密 4500 年來第一人
尚皮耶研究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金字塔的基本結構。他發現所有金字塔專家在研究大金字塔的建造方式時,都只是在研讀平面的二度空間圖而已,但是,建築物的設計講求三度空間的協調,思考至此,尚皮耶幾乎已經成為繼荷米耶努之後,首位真正了解大金字塔內部三度空間設計的建築師。
尚皮耶以電腦製作出金字塔每一年的三度空間施工進度圖,方便實際「觀察」逐年增高的塔身會面臨哪些問題。從模擬圖上,尚皮耶清楚看出金字塔身建到王殿的高度時,外部坡道已不敷使用,必須用其他方法才能夠將巨石搬至金字塔上方。
他一直認為這條內部坡道必須是直的,但轉彎部分如何處理還是個問題。在內部坡道上直線拉動巨石並不困難,只要8 個工人左右便可利用木橇合力拉動一塊巨石,但需要轉彎時,轉角的空間就必須大到可容納所有工人站立。
內部坡道的路線與大小規模,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坡道寬度必須足夠讓工人拉動石頭,但又不能太寬,坡道的行進方向也不可與塔內現有的通道及廳室交錯。根據尚皮耶的計算,這條坡道大約9 英尺寬,兩邊牆壁採用枕樑式設計,高度15 英尺。
至此,尚皮耶已思考出一個全新的大金字塔建造理論基礎,其中,金字塔上層使用的較小石塊是透過內部坡道搬運上來。這個革命性的理論,同時似乎解決了其他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
滴水不漏大金字塔
公元前2570 年(古夫王19 年),荷米耶努看到最後一間減壓室上方的椽架擺至定位之後,塔高達200 英尺,用了16 年的外部坡道已不敷使用,此時內部坡道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
荷米耶努一開始就知道,外部坡道遲早會不敷使用。為此,他採用與金字塔內相同但尺寸較小的填補用粗石灰石塊來打造這條坡道。坡道功成身退後便全部拆除,所有的石塊轉而用來建造剩餘的金字塔部分。數千年之後,考古學家皆納悶這條坡道究竟藏在何處?沒想到答案就在眼前的金字塔上端。這也說明為何從來沒人看過外部坡道留下任何大批廢土堆的遺跡。
古夫王在位第20 年,他的金字塔已接近完工,高度達360 英尺,石塊堆疊體積達98%(2,550,000 立方公尺),但離全部完工還有大約130 英尺。在如此接近完工階段,內部坡道的設計必須修改。金字塔頂端的面積逐漸縮小,目前直線坡道長度只有125 英尺,愈往上走,坡道長度縮減為只有80 英尺。為了避免觸及下方的彎角,整個坡道的角度必須增大許多。
坡道太陡,拉石頭變得更困難,但如果只是大約半噸重的石頭,應該還可以應付。然而此時內部坡道的任務已即將達成。
建造金字塔的最後一項重要工程,是在塔頂上置放一個小金字塔形狀的壓頂石。這種石頭即是所謂的「頂蓋」(pyramidion),由上等石灰石打磨而成,表面可能是含金銀合金之銀金(electrum),重量可高達15 噸。
歷經5 年,總共堆了一百多層石塊,壓頂石在古夫王朝第20 年就定位,金字塔隨即進入完工階段。
接下來幾年,金字塔工程進入最後收工整理階段,頂部四周的外罩石塊也擺至定位。各轉角處的開放式通道缺口也以石塊由上而下進行密封工作;自此,內部坡道完全封入金字塔裡。
外部坡道的剩餘土石堆以及連接內部坡道的小型聯外通道也逐一移除,荷米耶努的所有建築祕密就此永久消失。古夫王的陵墓已準備就緒,可以隨時迎接永恆。
荷米耶努成功了!整個金字塔除了王殿出現龜裂之外,沒有任何其他足以延誤金字塔完工時程的異狀。荷米耶努無法得知王殿的龜裂是如何形成的;真正的答案已永遠埋藏在金字塔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