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當詩人變成了哲學家

蕭邦: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Op. 65

楊照
user

楊照

2011-03-14

瀏覽數 3,550+

當詩人變成了哲學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或許你對有鋼琴詩人之稱的蕭邦不太認識,但是你一定對他的音樂有印象;最近由影星舒淇主演的電視廣告,當女主角因為大雪延誤班機,只好寂寞無奈地在小飛機場內等待時,舊情人請服務生代送上一杯酒,女主角悵然的神情,動人的背景音樂響起,那是蕭邦的夜曲。如果你覺得動聽,或許趁這個時候來認識一下這位音樂詩人吧。

蕭邦應該是音樂史上最專業、最專注的作曲家。他一生的作品,以鋼琴為主,除了鋼琴之外,幾乎別無其他,「鋼琴詩人」的稱號名副其實。他兩首著名的鋼琴協奏曲,歷來演出最大的問題,就在鋼琴獨奏與樂團間的極度不平衡。獨奏家在鋼琴前酣暢吟誦,沉醉在既優美又充滿感情的音樂中,樂團卻枯坐板凳,鮮少有表現機會。百餘年來多少作曲家試圖「改正」蕭邦的「錯誤」,填寫了數不清個「豐富」配器與樂團音樂表現的版本。

然而,今天這些「改正」版本,差不多都被遺忘了。演奏的主流,回到蕭邦的原版。因為在聽眾的耳中,並不會感覺到蕭邦原作有什麼問題,蕭邦本來就沒打算寫讓鋼琴和樂團平等對話共演的作品。他寫的,是樂團謙卑低調幫鋼琴伴奏的作品,樂團的存在,就是為了凸顯鋼琴、幫助鋼琴,聽眾也真的聽到,真的沉浸在鋼琴淋漓盡致、上天入地的音樂中,那種享受、欣喜之餘,實在無法分心來關心樂團是不是坐到腳麻,是不是無聊到要打呵欠了。

鋼琴是王:鋼琴就是蕭邦一切

蕭邦沒有寫過交響樂,他沒寫過小提琴曲,也沒寫過什麼室內樂作品。作品編號3 有一首為鋼琴和大提琴寫的波蘭舞曲,作品編號8 有一首鋼琴三重奏。

這些都是離開波蘭前的早期作品,離開波蘭搬到巴黎去,蕭邦作品清一色都是鋼琴獨奏主奏,鋼琴是王,鋼琴就是一切。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八四七年,蕭邦寫的這首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分外令人意外,也分外珍貴。在蕭邦生命最後三年中,他真正的傑作,除了作品編號61 的「幻想波蘭舞曲」外,就是這首大提琴奏鳴曲了。一八四八年,蕭邦和大提琴家好友法蘭修姆合作公開首演這首作品。三十八歲的蕭邦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那場演奏會,也就成了史料可考的最後一場蕭邦公開演出。

蕭邦花了很大力氣寫這首奏鳴曲,給家人的信中反覆提到自己的猶豫反覆,時而滿意、時而厭惡。會有如此掙扎,恐怕來自兩項因素。一是他終於認真考慮大提琴的聲音特色,大提琴不只是陪伴鋼琴、強化鋼琴旋律而已;更重要的第二項─他清楚意識到自己在寫一首當時巴黎聽眾不見得聽得懂、不見得會喜歡的作品。

這首作品分成四個很不平均的樂章,第一樂章的演奏長度,超過其他三個樂章總和。然而一八四八年首演時,最長的第一樂章竟然被蕭邦省略了!原本的大型奏鳴曲,變身成了小曲。蕭邦並不是對自己寫的第一樂章沒有信心,而是他對巴黎聽眾沒有信心,他顯然認為加上了第一樂章,聽眾會覺得「這不像蕭邦啊!」是的,和「幻想波蘭舞曲」一樣,大提琴奏鳴曲加入了許多不同於過去蕭邦的成分,更神祕些、更沉重些、也更深邃些。相形之下,華麗燦亮的部分減少了,原來的「詩人」似乎正在朝「哲學家」的方向轉化。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一種新的音樂可能:如果蕭邦活得久一些

我們在這兩部作品中,看到了「如果」。如果蕭邦活得久一些,如果他不要在三十九歲英年早逝,那麼四十歲後的蕭邦,可能會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作品?這樣的「如果」當然也就揭示了更大的遺憾。蕭邦正在蛻變中,他在跟過往巴黎式的藝術個性搏鬥,一種新的音樂可能,在這兩部作品中靈光乍現又乍逝。

創造出這種新可能,大提琴這種樂器和法蘭修姆這位朋友,幫了大忙。至少前三個樂章,蕭邦盡量做到了大提琴跟鋼琴的平等互動。鋼琴部分艱深,很不容易演奏,卻謹慎收斂,與大提琴互相扶持共舞。第二樂章詼諧曲許多段落聽起來像布拉姆斯,和聲極度緊密理性。第三樂章緩板,蕭邦大膽地總共只寫了二十七個小節,像是一個晶瑩剔透的小水晶,建構在單一的主題意念下,讓鋼琴與大提琴進行一次完整的對話,有頭有尾有中腰,但除此之外別無枝節、別無贅肉。

終曲樂章速度加快,快板中鋼琴的聲量與音色變化,無可避免都壓過了大提琴,原來融合的音樂又分出主客了,在鋼琴狂放帶領下,大提琴謙虛地陪伴走到終點。這是一首學習大提琴演奏的學生,必學必演的經典作品,不過比較麻煩的是,要在比賽或考試中選這首曲子表現,還真不容易找到鋼琴「伴奏」呢!誰願意練那麼困難的蕭邦曲子,只為了幫大提琴「伴奏」呢?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