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把手放開,你得到的是一切

台積電副總蔡能賢

林靜宜
user

林靜宜

2011-02-14

瀏覽數 8,750+

把手放開,你得到的是一切
 

蔡能賢小檔案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1989年進入台積電,曾任世界先進營運副總,現任台積電品質暨可靠性副總經理。

「嗶嗶!」這是大家熟悉電梯超載時響起的聲音。

那,如果人生超載了,也會有警示聲嗎?

那是一堂時間管理的課,「嗶嗶!」台積電品質暨可靠性副總經理蔡能賢40 歲時,聽到了這個警示聲,他開始思考人生除了追求卓越,是不是也該學習「放手」。

上時間管理課,蔡能賢原本抱著想增進工作效率的目的,但講師的一個問題—寫出60 歲的人生目標 ,卻讓他重新思考生命的重要次序(priority)。

當時,蔡能賢寫下3 個目標,依序為健康、財富、家庭。「我整個人很震撼,健康是我最重要的 priority ,但我花在上頭的時間是零!」他想起父親在56 歲第一次中風,後遺症影響晚年生活品質, 若再像過去只埋頭工作,可能會讓未來的自己響起超載的「嗶嗶」聲,決心改變,脫離舊的人生模式。

學習放手第1 步 放掉慣性的自己

蔡能賢,是台積電成立初期的核心幹部。1989 年從貝爾實驗室回國加入研發部門,台積電當時開始要興建二廠,隨著公司規模愈大,這位研發大將責任愈重,世界先進成立後,他曾被派去做了3 年的營運副總,工作幾乎占了他大部分的生活。

不過對「嗶嗶!」聲的警覺,蔡能賢立刻即知即行,他的第一步,就是勇敢放開慣性,重新建構全新生活,「放手是一種行動力,敢捨棄枝節,以及不必要的東西。」

很多人的生命常被零碎事情占據,而且,花了不少時間在重要性低的事物上,「可怕的是,你不知道那對你是低priority,」 他說。

當他恍然大悟健康是自己最重視的事之後,開始思考哪些運動可以至少持續20 年,而且還要有挑戰性、趣味性,又能在學習幾年之後,可以出類拔萃?

「我第一個想到網球, 於是跟高爾夫球說bye bye!把時間聚焦在網球上。」他那時是一廠廠長,為了養成天天運動習慣,早上4 點鐘起來熱身,4 點半,到天未亮的操場慢跑,5 點趕去球場跟球友對打,之後再去公司上班。

40 歲才開始學打網球,5 年後,蔡能賢打進台積電與竹科前3 強,原因是他肯下苦功練習,讓自己產生對網球的興趣,「 把它熟練到比大部分人好,會有挑戰,這時興趣就會來,就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做到最好。」

耐性驚人的他,可以對牆壁打一個反手動作,連續1個小時,維持同一個姿勢,「我還會揮空拍練習, 連球都沒有, 我也不會覺得無聊,因為你知道練好基本功,網球就能打得好。」

除了網球,50 歲時,他開始跳國標舞。每天清晨3 點半起床,對著鏡子練習國標舞動作,5 點到網球場打1小時網球,6 點半與舞伴練習曲目,8 點上班。

不僅如此,他還到處參加比賽,這位MIT 博士徹底發揮實驗精神,透過比賽改進技巧,精益求精, 「 我現在是走在想要的人生軌道, 網球、國標舞成為習慣,與工作是同等重量。」 親身體會到運動的好處,他更把BMI(身體質量指數)列入員工的年度考核標準,「我們部門會公布BMI 的最後3 名。」

學習放手第2 步 脫離熟悉的舒適圈

蔡能賢在2010 年做了一個驚人之舉,56 歲的他,學習放手的第2 步,是放下熟悉的家人、工作與生活,挑戰從北京騎自行車到巴黎的夢想。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一般人要脫離舒適圈,走進陌生的未知,都會猶豫再三。很多人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 我曾經想去某某某地方,後來因為工作、家人,結果沒去。」照理說,愈在高處的人,愈無法成行,蔡能賢卻沒因年歲高、權位高、薪水高的「3 高」而躊躇,勇敢走出舒適圈,圓一個高難度的夢。

念頭成形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說服董事長張忠謀答應這個長假。「我抱著豁出去的決心,心想不管怎樣,一定要完成這個目標,」沒想到,張忠謀聽完,只問他:「你真的要去?身體撐得住嗎?」早就密集訓練拍照與騎車大半年的蔡能賢肯定回答已經做好萬全準備,50 天長假就這麼「獲准」了。

出發前,蔡能賢每星期與隊友開會,討論行程細節。

絲路到歐洲,是一段又一段的旅程,北京到西安、西安到敦煌、敦煌到烏魯木齊,再搭飛機從伊斯坦堡到義大利,再到法國巴黎,不論騎蔚藍海岸、攻堅自行車環法大賽高難度的名山「Mont de ventoux」,哪些騎單車、哪些開車,連要拍照片都先找出範本,細心做成檔案。

一切的準備,等待的是驚奇。真正身臨其境,蔡能賢的鏡頭快門沒停過。敦煌石窟的雕畫、西安古城上的夕陽、邊境公路旁的牛羊⋯⋯,「一路上看到這麼多美麗的景色,我好惶恐,感覺生命充滿著感動。」

孝順的蔡能賢也準備一台iPad 給母親,設定好程式,告訴她,只要按下他的人頭,就可以看到他現在騎到哪裡,遇到哪些好玩的事,「為了報平安,我每天半夜3 點多爬起來,用iMac 剪輯,配上音樂、字幕,作成3 到5分鐘影片,上傳到facebook。」

從絲路到「思路」,他解放了自己,放下日復一日的工作、沉重的責任,卸下平日跟效率戰鬥的武裝,在沙漠喝酒、跳舞,在公路吶喊、飆單車,拍美景,也拍自己與單車的倒影。看到拿著手機的牧羊人,趕上前去合照,深覺若沒有自己工作的台積電,手機不會普及全球,「我感激我的工作,因為它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滿足與感激令他濕了眼眶。

學習放手第3 步 放開雙手,擁有更多

電影《 臥虎藏龍 》有句對白:「 把手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手放開,你得到的是一切!」騎到新疆時,蔡能賢首次嘗試放開雙手,只用雙腳騎車,他形容,這讓他對放手有更深刻的體會,從害怕、不習慣到時間漸漸拉長,最後可以自在的放手騎完5 公里、12 公里的長路, 「 我沒想到,這個簡單的放手練習,回來後,對我產生莫大的影響。」

事實上, 蔡能賢是對時間斤斤計較的人,有紀律的要求自己,一個小時後約會,如果會晚到幾分鐘都要事先告知。他很務實,襪子一買就是一打,這樣掉了一隻, 還能配對;黑色Polo 衫一買就是10 件,因為簡單好搭配;手表不超過2000 元,運動才不怕刮傷。

但,經歷50 天放手之旅,他變得更有彈性,更能覺知身邊事物。

他說,自己在筆直的公路上,放手騎單車,拿著相機記錄遼闊天地,呼呼的風聲穿透指間,真正體會到放手後的敏銳感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騎在賽里木湖的公路上,看到終年積雪的天山,純粹的白雲、清澈的藍天、碧綠的湖水,「因為放手,我變得放鬆,有能力觀察,心也更能接納萬物。」心境的改變不僅如此。回來後,他發現,組織沒有他的50 天,正常運作,家人沒有他的50 天,照舊過生活,「出發前的一切擔心都是多餘的,所以暫時放下責任並不難!」在邊境體驗放手,運用在工作上,他更加授權底下主管,「放手,代表著對部屬的信任,他們的表現更好。」在生活上,他更懂得何時該加油門,何時該放手,踩煞車,「因為放手, 才能空瓶裝新水,也因為放手,才能跳出框框,更有創意。」

他曾在Facebook 寫下:

「年紀是上天給予的,但我的體重、我的容貌、我的體力、我的心跳、我的速度都能控制在自己手中。」 蕭伯納說,如果我們不能建築幸福的生活,我們就沒有任何權力享受幸福,蔡能賢用「放手」,終結了生活只有工作的循環,建構蔡氏的幸福生活。

放手行不行?「 30 世代最不應該有的東西,就叫膽怯,勇敢學習放手,nothing to lose !不要讓自己那麼早就追求安穩過日子,」蔡能賢說。因為,當你張開雙手,你會比緊握著手時,獲得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