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滾滾的臉,就算不笑,面無表情,雙頰的兩團肉,鼓得連腮幫子都不見蹤影,下巴的肉也已經把脖子擋住,醜醜的他,叫「阿肥」,是香港雙人創意團體Graphicairlines 所創作出來的虛構人物。
可別看「阿肥」胖胖的臉,溫馴好像沒什麼殺傷力,在香港的街頭巷弄,以及許多創意潮流市集,「阿肥」可是擄獲不少年輕世代,也曾經從香港飛到法國、台灣等國家,登場亮相,也穿過愛迪達球衣代言2010 年世界盃,或變成一雙超有型的「阿肥版」馬汀大夫鞋。
醜醜的,腦滿腸肥,瞇瞇眼,肥肥的身體好像怎麼也靈活不起來,其實很有可能,「阿肥」,是你,也是我。
「阿肥」為什麼那麼肥?其實是因為──物質欲望過剩,自我意識膨脹,而變得愈來愈肥。
阿肥 生於一座物質城市
事實上,34 歲的Tat 和30 歲的Vi,8 年前成立了Graphicairlines,創造出了「阿肥」的形象,就是觀察到從小生長的香港,人們似乎被不停膨脹的物質欲望充滿了。
去年12 月, 香港有一場名為「detour」的展覽,邀請了日本香港許多藝術家,在欲多利監獄的舊址裡,進行裝置藝術的創作,「阿肥」也被邀請了。
在監獄牢房裡,光線穿透層層的欄杆,在地上出現一道道長長的影子,地上,是灰白色沙子圈出的漣漪狀,就像是日本常見的枯山水庭園造景,只見「阿肥」化身日本河童,三個「阿肥」的頭,像是疊羅漢一般,肥滿的臉上,顯出像是在日式溫泉湯裡,泡得正舒適的表情,透露著些許日式禪意。
「水面上,阿肥好像很舒服在泡湯,其實水面下可是波濤洶湧的,」Graphicairlines 成員之一的Vi, 一臉神祕地說。
水面上,一片平靜,好像很享受,就像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每天賺錢過日子,但是在一圈圈漣漪底下,沒有被言明的,是社會貧富不均、物質欲望過剩、表面快樂,但精神不滿足的失衡現狀。
要取得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滿足,似乎是現代人的很重要的一項功課,事實上,生在這個時代,更有許多人面對著物質、精神無法滿足的狀況。
而在處處都是購物中心,買東西好方便的香港,物質欲望過剩的景象,似乎更容易被觀察到,「在這裡,物質生活豐富,但是精神不滿足,很空虛,不停買買買,所以沒有意義地膨脹,」Graphicairlines 的另一位成員Tat 說。
兩個30 世代 實現設計夢
這麼說來,阿肥的誕生,或許帶著點淡淡的悲哀,但是,阿肥卻是兩位香港30 世代─Tat 和Vi 實現設計理想的代言人。
帶著阿肥塗鴉在香港等街頭,參加展覽,自己量產T 恤、飾品、手袋等等商品, 也曾接受Adidas、Nike 等品牌邀請,進行跨界合作,現在阿肥是許多香港年輕世代喜歡的icon 之一,也被認為是「醜惡美學」的代表。
Tat 和Vi 都是設計出身,他們說,從出社會就想自己出來開工作室,自創品牌,但是因為現實因素,只能一邊工作,一邊存錢,下了班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比起八○後,我們七○後算是比較realistic(面對現實)的!」Vi 打趣地說。
而雖然在8 年前,獨立出來開設自己的工作室,兩個人卻不諱言,還是常常得接一些跟「阿肥」無關的設計案,賺錢餬口。
而在人均收入,據統計香港60%的豪宅樓市被用來投資用,平常家庭即使存錢46 年,也才只能買一500 平方呎的蝸居,追求物質與精神的滿足平衡,在香港,似乎也不容易。
在香港,豪宅不是拿來住的,因為根據報導,有6 成的豪宅都被拿來作為投資客炒作之用,而這些豪宅,卻總是「海景第一排」,從落地窗看出去,就是無敵海景,「這就好像海是他們的,海風吹不進平常人家裡,」Tat 用了一個幽默卻又很殘酷的比喻。
因為, 即使已經做了那麼久了,「阿肥」系列的商品,還是沒辦法讓他們在香港租間小店面,當成專賣店,「這裡(香港)的房租,貴得嚇人,光是在油麻地,一個小店面就要2 萬港幣,如果在銅鑼灣,10 萬跑不掉,」Tat 說。
但是也因為如此,他們更積極和許多店家合作,把阿肥推到許多地方,他們曾經到法國展覽、受邀和日本設計師共同創作,也到過台北的咖啡店舉辦個展。
Tat 和Vi 說,在香港,沒有辦法「直接換成鈔票的事」,很少人願意做,即使如此,問他們有沒有想過離開,到國外去發展,他們笑著說,「沒可能,因為這裡還是他們最關心的地方。」
「阿肥」或許代表每個人心中對欲望渴求不斷的黑暗面,但是Tat 和阿Vi 卻相信,煩惱之餘,還是可以開心過日子,「人們都有自己的煩惱,我們也是,但是基本上,我們還算是開心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