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學愛迪生從鋼球找創意

運用半睡眠狀態

吳怡萱
user

吳怡萱

2010-07-07

瀏覽數 5,100+

學愛迪生從鋼球找創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不值得!」、「太冒險!」所有創意人在提案桌上都有過類似遭遇,這些回應可能來自客戶、老闆,甚至是同事,但若遭受阻力便輕易放棄,你可能錯失一次大展身手的好機會。事實上,愈有創意的點子,愈容易遭到否定,心理學已經證實大腦與生俱來有著抗拒新事物的能力。

首先,來看一個數字。0.03%,是創意商品化的成功比率,代表3000 個粗糙的構想中,有300 個能寫成文案提出,其中125 件能進行小規模的開發計畫,之間有1.7 個產品能投產上市,最終僅區區1 件能成功打進市場。

這意味著,從發想、接納、計畫到執行,創意都有夭折的風險。但創意就像孩子,充滿潛力,需要安全的成長空間,經過引導才能突破否定跟抗拒的過程,充分發揮。

首先必須了解,創意主要源自於直覺,本身便具有難以溝通的特質。本質上,新事物可能與原有的觀念相牴觸,讓人容易產生防衛心態,因此從抗拒創新到接受創意大致會經過4 階段:包括刻意忽視、對創意冷感並找藉口拒絕行動、產生進一步了解的興趣,最後才將創意整合到日常生活中。

既然抗拒創新是常態,對內而言,創意者的理智將阻礙直覺發想;對外來說,說服他人接受創意又是另一個冗長的階段。發展創意需要程序,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醞釀方式。在初期,心智經常需要保持平靜,集中注意力,直覺才能突破大腦的防衛機制,破籠而出。

愛迪生在半睡眠中找點子

這種狀態經常發生在開車、洗澡、整理家務等日常生活例行性事務,或是進入睡眠之前的淺眠期。

愛迪生,世界上最多產的發明家之一,正是利用這種半瞌睡的狀態醞釀好創意。

他會在座椅下鋪設鋼板,手中握著兩顆鋼球,專注思考達成此一創意的需求。當他的意識漸漸進入睡眠狀態,手中鬆脫的鋼球掉落地板,愛迪生立即在巨響中驚醒,寫下剛剛浮現在腦中的點子。

人在夢境中會學習、記憶,產生極具創意的聯想或連結,這樣狀態的生產力很高。但進入睡眠後,大腦會分泌腦腎上腺素,抗拒我們對夢的記憶,以免混淆夢境跟現實。而在半睡眠的狀態下,不但可以醞釀創意,還可以運用短期記憶閃躲大腦的抗拒能力,記錄夢境的結果。

當然,不需要費工夫去找一塊鐵板或一顆鋼球。只需要睡前準備5 分鐘,就可以充分利用半睡眠時期發揮創意。

先仔細思考要處理的問題,睡前做些日常生活的例行性事務,讓大腦遠離此一問題,保持心理平靜。第2 個步驟相當重要,記得在床邊放好筆跟紙。上床後,再次提醒自己要思考的議題,慢慢入睡。一旦半夜有任何想法浮現在大腦中,立即簡單地書寫下來。最後隔天起床時,馬上檢視昨晚書寫的內容,就可以根據零碎的創意進一步發想。

創新是迂迴曲折的過程。大多數人只記得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那靈光乍現的一刻。事實是,為了大發現的這一刻,他是孜孜不倦蒐集零星的創意,醞釀了十年才成就革命性的理論。

問對問題,蘋果變成金蘋果

創意的源頭是片段的火花。我們很難運用這些火花立即解決問題,但可以刺激、延伸,釐清更多未被滿足的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需求。

賈伯斯曾耗盡精神在電腦硬體的技術創新,推出自認為最佳產品NeXT 電腦,卻被評為「大家都欣賞,卻不想買」的產品,導致公司虧損數億美元。這一跤,讓賈伯斯改變發問的方向,從公司內部轉向其他領域尋求答案,其中之一,就是向當時i-Tunes 音樂公司購買技術,再內化為公司的額外能力,結合電腦與音樂,進行轉化跟加值。

當時日本東芝(Toshiba)已經具備相關技術,能發展此類「輕薄短小」的硬碟,但無法想像iPod 對消費者的意義。這項技術後來被蘋果買斷,他們向音樂愛好者、向非本業的音樂領域發問,他們發現,能夠放進口袋的iPod 雖然只能容納1000 首歌,但對於樂迷而言,正是這「口袋裡的1000 首歌」塑造出有意義的生活形態,豐富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曾說:「提出好問題等於找到一半答案。」日本東芝提出了好問題,但是卻由賈伯斯

找到了好答案。一開始的創意總有許多瑕疵,疑惑和問題能產生許多好點子,每一個都會矯正另一個的缺點,因此一開始發想創意,應將重點放在提問上。

問問自己:「 我們可以怎麼做?」或是先完全不設限地問:「如果⋯⋯豈不妙哉?」來釐清每個創意的運作過程、個別優劣,刺激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設計情境讓對方入戲

如果賈伯斯當初繼續專注在電腦技術裡,蘋果不可能從電腦技術跨足音樂技術。

好點子要提案成形,還必須面對來自客戶、老闆甚至是同事的挑戰。

社會心理學證實,人會高估自己信念的普及程度,較容易注意與我們意見相似的言論,稱之為「虛假的共識效果」。因此,降低外部阻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用對方的語言說話,甚至塑造情境,吸引對方親身投入,打

破固守的心理模型。

改變對方的環境,又遠比語言有效果。如果對方是在公家機關上班,將他們拉出辦公室,有助於打破戒慎恐懼與規避風險的行事模式。比如,自行車社團希望改善交通安全,他們邀請市政府官員到一家位居十字路口的高樓咖啡館開會,正可以從高處俯瞰一特別危險的十字路口,讓官員們親身感受社團的強烈訴求。

組織心理學家史侃(Edgar Schein)點出3 項突破他人心理模型的要素。第1 是提供明確證據,比如能展現目前情況的數據、場景。第2 是使對方開始關心。第3 則是讓對方感到心理安全。將官員拉出來做實地觀察,不只提供證據,更可以瓦解對方因不了解跟不安全感產生的敵意。親眼所見好過在冷冰冰的辦公室遞陳情書。

具備創意的人,能全神貫注應付未被滿足的需求,但反過來說,只將焦點放在創意本身,卻希望世界主動來敲你的門,可能避免不了終將失敗的命運。

推敲不可能的想法、閱讀不可思議的文章、和不喜歡的對象說話,都有助於我們保持心理模型的彈性,做好妥協的準備,增加創意的成功機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